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3/12/28

歐盟與中國第24輪峰會分歧仍大於共識致關係難改善

一、歐中峰會主要議題

(一)習近平高談戰略合作實則希望歐盟助其解決經濟困境
    第24屆歐中峰會12月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前會晤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高調談論中國與歐盟關係的「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提出三個「夥伴」,即經貿合作關鍵夥伴、科技合作優先夥伴與供應鏈合作可信夥伴。今年12月原應是中共召開20屆三中全會的時間點,中共當局沒宣布這個重要消息,或許反映習近平更重視與歐盟峰會,希望歐洲能幫助中國解決經濟發展困境。不過,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矛盾如不能有效排除,中國經濟發展困境將依舊存在,且有惡化的可能性。

(二)歐盟與中國主要爭議難解決
    在美中尋求修復關係之際,歐中雙邊在政經等面向之分歧仍多。首先,歐盟在對中政策上已確立「去風險」共識,但「去風險」的目的並非與中國經濟脫鉤或在經濟上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貿韌性。由於「去風險」相對溫和,政經成本也較「脫鉤」來得低,故相關對中經貿管制措施之持續性可能將比主張「脫鉤」時更長。
    對於俄烏戰爭議題,歐盟目前仍堅定支持烏克蘭,但中國卻始終不願譴責俄國,馮德萊恩在峰會的開幕致詞中指出,中國可以有更多作為阻止俄國繼續侵略烏克蘭。除此之外,歐盟與中國間的貿易逆差擴大、中國在新疆與西藏之的人權問題,以及台海情勢持續緊張等,都是短期內難以排除的主要爭議。事實上,歐盟和中國雙方都很難在這些議題上妥協,歐中峰會持續舉辦了24屆,只是讓中國得以藉此彰顯與歐盟關係密切,對增進雙方關係的幫助有限。

二、中國不熱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項嚴峻挑戰,包括全國性地產危機、影子銀行隱憂、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外資加速撤離、消費者信心史上最低、青年失業率史上最高、全球成長放緩以及國際處境緊張等,然而中國官媒卻持續吹捧經濟情勢好轉,導致中國社會對政府信心大受影響。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至12日召開經濟會議,而如何應對即將席捲中國各地的債務危機和通縮風險,將是中國政府明年兩大挑戰,情勢並不樂觀,然而習近平卻僅在峰會上強調與歐盟建立全球性戰略合作關係,顯然不把解決當前迫切的經濟問題放在眼裡。歐盟領袖在峰會中希望討論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經貿矛盾,和習近平強調的戰略夥伴關係、拉緊歐中利益共同體紐帶、雙方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等等不太相干。中國領導人喜歡在國際場合發表冠冕堂皇大話,而不聚焦解決實務問題,這樣的習慣讓本次峰會對雙方而言皆無幫助。

三、歐美價值觀與中國「人權不得超越主權」觀衝突

    歐盟很重視和中國關係,但在經貿互動過程中也相當重視人權保障等價值觀問題,導致長久以來歐美國家和中國在新疆和西藏少數民族權利議題上,始終存在根深蒂固的差異。價值觀的衝突與分歧也顯現在其他議題上:在俄烏戰爭上,對美歐國家來說,依據《聯合國憲章》俄國就是侵略者,習近平卻堅決支持蒲亭;在台灣問題上,歐美國家一向希望以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爭端,中國卻一味地認為這是中國內政問題,拒絕與歐美國家溝通。這些都是中國自身政治意識凌駕普世價值的明證,中國卻把所謂「主權高於人權」視為理所當然。歐盟一直想要重啟與中國在人權方面的對話,習近平卻不斷否認有「普世價值觀」,或許是因為他擔心歐盟將人權議題帶入經貿互動領域妨礙雙方合作,導致中國無法借助歐盟力量解決經濟困境;然而刻意迴避這方面的討論只會加深雙方對彼此的不信任,這次峰會無法解決爭議的癥結就在於此。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