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05/22

習近平訪問法、塞、匈三國企圖分化歐洲然無進一步成果

一、習近平訪問歐洲三國成果沒有進展

    5月5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其中最受關注是對法國的訪問。目前中國最重視的問題是拓展歐洲經貿市場,但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習近平談論經貿問題時,是與歐盟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起討論,顯示法國是遵從歐盟對中國的經貿政策。馮德萊恩會議上除了堅持對中國經濟關係「防風險」之外,還提及烏克蘭戰爭問題,其一貫立場是中國應該阻止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侵略行為;但是習近平堅持挺普丁,沒有任何進展。訪法最後一天,馬克宏在度假勝地庇里牛斯山麓招待習近平午餐,回報去(2023)年他在廣州的花園接受招待。5月7至10日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及匈牙利是來去匆匆,簽了許多合作協定,還把與他們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夥伴關係」。其實,對這兩個被稱為「歐洲邊陲」的國家,簽再多的合作協定與提升關係,只是凸顯他們依賴中國經濟援助的獨裁政權形象,「鐵桿朋友」其實是負面關係。匈牙利雖是歐盟與北約成員國,但國內反對親俄羅斯與中國的政治勢力相當大,而且,受歐盟民主價值觀影響,國內反對中國侵犯人權聲音亦相當大,甚至將街道改名為「達賴喇嘛大道」。這些都反映出習近平這次出訪歐洲目的,與其說拓展關係,不如說「鞏固」僅有的稀薄歐中關係。歐洲議會議員甚至認為,習近平此行想要分化美歐同盟關係的機會非常小。

二、馬克宏與馮德萊恩一致護衛歐盟對中國「防風險」經濟政策

(一)防中國「產能過剩」出口歐洲

    馬克宏、馮德萊恩與習近平舉行會談,在經貿議題是聚焦公平貿易。中國最近被指「產能過剩」並將產品削價出口到歐洲,不僅影響歐盟國家製造業的發展,且造成市場競爭不公平。馬、馮敦促習近平確保與歐洲貿易平衡,但是,習沒有表現出讓步跡象。馮德萊恩表示,歐盟無法承受大量生產過剩的中國工業產品充斥他們市場。而且,歐盟將毫不動搖地做出保護其市場所需的決定。不平等的市場准入和中國的國家補貼損害歐中關係。馬克宏在記者會上也表示:今天的歐盟擁有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我們希望能夠保護它。

    歐盟在中國經貿問題上近期對「產能過剩」的關注,與美國不謀而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上個月警告中國政府,華盛頓是不會接受新產業被中國進口產品「摧毀」。事實上,習近平出訪之前,歐中之間的貿易摩擦就已經開始,歐盟正在調查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等產品;而中國政府則調查由法國進口的白蘭地酒。雖然習近平還是堅持反對葉倫的論調,但也提及從全球需求的角度來看都不存在貿易摩擦,顯示,習有些許軟化。最後,法、中發佈18項合作協定,涉及航空、環保、葡萄種植等議題。馬克宏贈送一瓶名貴白蘭地酒給習近平,應該是想要化解中國對白蘭地酒的調查。

(二)馬克宏外交「走自己路」但與習近平不是同一條思路

    其實,從烏克蘭戰爭到雙邊經貿摩擦,習近平訪法期間在一系列重大議題上沒有做出任何讓步,也沒進一步成果,始終反復強調加強雙邊關係,還敦促法國要堅持戰略自主。法國是中國希望在歐盟和美國之間製造的分歧點,馬克宏近年來不斷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並屢次在有關美中關係問題上語出驚人,在臺灣問題上更警告歐洲不要「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去年4月,馬克宏在結束其北京之行後接受採訪時說,歐洲不應淪為美國的「跟班」,應該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外的「第三極」力量。在馬克宏獨樹一幟立場中,中國似乎看到了西方國家之間一道難得的裂痕。馬克宏說,歐洲永遠不應成為「美國的附庸」,在中國是倍受青睞的語言;習近平也對馬克宏有關臺灣的言論感到欣喜。不過,法國學者指出,在美中博弈中,中國寄厚望於法國,是錯誤解讀法國戰略意圖,也高估塞爾維亞與匈牙利的影響力,指望歐洲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與美中鼎足而立的第三極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歐洲能夠成為第三極,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歐洲在戰略上更符合中國的利益。馬克宏的外交想法其實與習近平不是並非同一思路。

三、塞爾維亞與匈牙利位處歐洲邊陲,對習近平盼強化歐中關係幫助不大

    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在歐盟邊陲,是中國投資歐洲宣傳的櫥窗。在出訪塞爾維亞之際,習近平再次將兩國關係稱為「鐵桿朋友」,但是塞爾維亞非歐盟成員,對歐盟政策不具影響力。在歐盟27個會員國中,中國只有匈牙利一個朋友,主要得益的是總理歐爾班(Orbán Viktor)總理一人,但他在歐盟中極為孤立。經濟上,匈牙利企業未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投資目前是由電動車巨頭比亞迪推動,中匈經濟合作是支持歐爾班政權抵制歐盟的籌碼,包括從移民到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等政策抵制。政治上,歐爾班也面臨反對黨巨大壓力,匈牙利曾經爆發過反對擴建中國校園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在歐盟、美國與中國關係不斷惡化的壓力之下,匈牙利親中政策能夠持續多久?令人懷疑。歐爾班與歐盟經常立場相左,不同於其他歐盟國家正減少對中國和俄羅斯的經貿依賴,匈牙利卻尋求更緊密的經濟聯繫,歐爾班是去年出席北京「一帶一路」論壇的唯一歐盟國家領導人。儘管西方國家與北京之間因緊張關係持續加劇,歐爾班這位民族主義總理仍致力於其親俄中關係戰略。匈牙利與中國在2017年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習近平此訪雙邊簽署多項經濟合作協定,包括鐵路和公路基礎設施、核能和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整體而言,這些經濟合作協定都是中國用金錢援助的外交工具,習近平把與塞、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只是畫蛇添足,對強化與歐洲關係沒有幫助。

四、習近平訪歐轉移中國人民抱怨國內經濟發展困境的不滿

    習近平訪問三國對中國而言各具不同的戰略意義,法國奉行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外交上不時與美英等國不同調,但與中國保持較好的外交聯繫;塞爾維亞與中國的關係極為緊密,習近平稱其為「鐵桿朋友」;匈牙利是歐盟國家中最積極擁抱中國「一帶一路」的國家,最大的投資來源就是中國。除了外交戰略利益的考量外,習近平其實還想要藉著這次訪問拓展歐洲的市場,讓一直處於消費能量不足的國內需求,藉由產品出口歐洲振興經濟發展,使中國早日脫離經濟困境。習近平已經邀請過美國大企業家到中國訪問投資中國。但是,誠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5月8日表示,對於如何在國家安全和貿易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美國並不尋求切斷與中國的貿易,美國將繼續向中國銷售半導體晶片和技術,這對美國經濟有利,但我們需要關注保護「卡脖子」技術。所以,美國大企業家對中國振興經濟發展幫助,還是有限。習近平這次出訪就是想要從歐盟國家尋求更多合作機會,最重要是,就政治利益,訪問法國等是習近平要轉移國內人民對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的不滿。中國所有媒體在過去一星期報導習近平在歐洲受到高規格接待,以及簽署諸多的經貿合作協定,宣傳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開始回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人民對習近平的不滿也被轉移,這對習近平政權穩定,幫助更大。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