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歐盟決定對中國電動車進口課徵高關稅
10月4日,歐盟舉行對中國生產電動車進口課徵高關稅的投票,投贊成票10國分別為:義大利、法國、荷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丹麥、保加利亞與愛爾蘭;投棄權票12國分別為:比利時、捷克、希臘、西班牙、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盧森堡、奧地利、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和芬蘭;投反對票5國分別為:德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結果確定增加徵收長達5年的反補貼關稅,不但引起世界各國關注,也遭到中國強烈反對。歐盟未來將對「上海汽車集團」、「吉利汽車」和「比亞迪」三家接受抽樣調查的企業,加徵關稅稅率分別為35.3%、18.8%和17%,在中國製造的外商特斯拉(Tesla)申請單獨審查,歐盟只對其加徵關稅稅率為7.8%;對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企業的加徵關稅稅率為20.7%,對不配合調查企業的加徵稅率為35.3%,比歐盟進口汽車關稅稅率10%均高出很多。歐洲是中國電動汽車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受歐盟調查將加徵關稅影響,今(2024)年前8個月,中國共出口純電動汽車64.2萬輛,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同比下跌3.4%。儘管歐盟強調,堅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公平競爭,但中國商務部卻認為,歐盟「保護主義做法不公平、不合規、不合理」,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干擾正常國際貿易秩序,揚言要對歐盟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做為報復。目前留給歐中雙方做最終磋商的時間已經非常緊迫,歐盟在10月30日之前將公布對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具體措施,對中國最近積極開展國外市場以彌補目前內需不足的困境,等於是雪上加霜,且對歐中未來關係發展,蒙上陰影。
二、本次投票結果反映歐盟對中國經濟關係底線
在中國對歐盟的投票表決中,最令習近平不滿的應為法國投同意票。5月5至7日,習近平訪問法國,還與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總統在庇里牛斯山度假區密切餐敘,馬克宏贈送白蘭地酒給習近平,盼中國不要將法國製造出口的白蘭地酒,列為報復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高關稅的對象。馬克宏對中國商品補貼傾銷到歐盟市場,與歐盟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立場一致,當時他們一起和習近平舉行經貿議題會談時,強調公平貿易,對中國最近被指將「產能過剩」產品削價出口到歐洲,表示不僅影響歐盟國家製造業的發展,且造成市場競爭不公平,他們共同敦促習近平確保與歐洲貿易平衡;但是,當時習沒有表現出讓步跡象。馮德萊恩表示,不平等市場准入和中國國家補貼損害歐中關係,馬克宏亦稱,當前歐盟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我們希望能夠保護它。習近平可能是因為馬克宏去(2023)年4月訪問中國後表示,歐洲不應淪為美國的「跟班」,應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外的「第三極」力量。馬克宏獨樹一幟立場中,習近平似乎看到西方國家之間一道難得的裂痕,尤其是對馬克宏所說,歐洲永遠不應成為「美國的附庸」,誤認為法國將投反對票。但這次投票結果,馬克宏最後還是站在馮德萊恩這邊,認為中國不平等的市場准入和國家補貼出口損害歐中關係。這次投票結果是歐盟與中國經濟關係發展的底線,在今年6月馮德萊恩獲得連任歐盟主席,就已經透露這次投票的表決結果,即使法國必須因此而犧牲白蘭地酒被中國課徵高關稅,也不會改變立場。
三、歐盟對中國的關係因為俄烏戰爭因素而有裂痕
(一)歐盟因援助烏克蘭與習近平支持普丁呈現分裂狀態但還不大
從歐盟國家與俄羅斯關係來區分,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西歐國家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反對,但經濟較先進;二是東歐前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國家,他們熱衷追求民主且想要藉著加入歐盟來發展經濟,例如立陶宛、波蘭、捷克等;三是民主化不完全的政權,想要藉著親近俄羅斯而走向獨裁國家,例如匈牙利。最明顯的是對烏克蘭的援助,第三類型國家是傾向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當然,俄羅斯也給予廉價的能源供應經濟利益,再加上中國藉著「一帶一路」給予經濟援助,所以在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高關稅,都表示反對,政治立場和這次投票的結果是完全吻合。10月9日,馮德萊恩直率地抨擊歐盟輪值主席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與俄羅斯及中國發展關係,指匈牙利做法是將歐洲安全置於危險之中。她將矛頭對準歐爾班不願與歐盟夥伴們一起幫助烏克蘭抗擊俄羅斯入侵,反而有意拉近他與普丁(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的關係。今年7月,歐爾班在匈牙利擔任輪值主席國之初,在未與歐盟夥伴協調的情況下,前往莫斯科和北京展開匈牙利所稱的「和平任務」,引發爭議。其實,俄烏戰爭對普丁的支持立場也是影響這次投票是否對中國課徵進口高關稅因素之一;匈牙利政治上支持俄羅斯與中國擴大到經濟,是無視中國輸出電動車對歐盟國家未來車電產業的發展之負面影響。另德國是基於自己發展電動車出口到中國受到禮遇,是為自己利益而投反對票。整體而言,歐盟因為有匈牙利因素,呈現分裂狀態,但還不算是很大裂痕。
(二)中國電動車出口到歐洲衝擊歐盟推動「零碳排放」政策有關
其實,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傾銷到歐盟市場,會很重視是與歐盟重視氣候變遷政策有關,歐盟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在2019年12月提出綠色政綱,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零碳排放」地區,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7月生效的《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承諾在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要實現這項目標,歐盟決定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就是看中這項政策,認為歐洲商機很大,要搶先進入歐盟市場。目前中國競爭的對手是德國,習近平密切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及企業家頻繁接觸,分別在2022年11月及今年4月邀請其赴中國訪問,雙方對電動車相互禮遇反對課徵高關稅其實早有默契,這是此次德國投反對票的原因;德中這種內幕關係延伸到檯面上來,更難說清楚歐中關係的前景。
四、對未來歐中關係發展的影響還不明朗
10月8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關於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公告》,對從歐盟進口白蘭地採取反傾銷措施,進口商在進口時應向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各公司保證金比率因傾銷幅度而異,最高達39%;根據中國商務部指出,以金額計,中國99%以上的白蘭地都從法國進口,這也意味著法國是這次反傾銷中受衝擊最大。不過,歐盟國家這次投票結果投棄權票的國家有12個,加上反對高關稅的有5國,且仍然保留繼續談判的空間,顯示並非完全要斷絕中國的進口,只是歐盟個別國家看法不一致。電動車發展是歐盟目前很重視的產業,已經明訂在2035年不再出售燃油汽車,表示未來歐洲市場需求是很大,歐盟當然不能拱手讓給中國,但形勢比人強,中國目前在發展電動車已經具規模,目前除德國外,其他國家都不及中國;從長遠計,歐盟必須加快發展,否則,歐中關係會因此而僵持下去,對歐盟也不是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