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09/23

「非中合作論壇」和「一帶一路」使非洲國家發展陷入陷阱

一、習近平發表《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命運共同體》不切實際的演講

    9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非中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發表《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命運共同體》為題的主旨講話,將中國與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係提升到戰略關係層面,非中關係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非中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強調非中要攜手推進「六個現代化」:要攜手推進公正合理的現代化、要攜手推進開放共贏的現代化、要攜手推進人民至上的現代化、要攜手推進多元包容的現代化、要攜手推進生態友好的現代化、要攜手推進和平安全的現代化等,演講內容不切實際。習近平表示,未來3年願同非洲國家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引領全球南方現代化:第一是文明互鑒夥伴行動、第二是貿易繁榮夥伴行動、第三是產業鏈合作夥伴行動、第四是互聯互通夥伴行動;第五是發展合作夥伴行動、第六是衛生健康夥伴行動、第七是興農惠民夥伴行動、第八是人文交流夥伴行動、第九是綠色發展夥伴行動、第十是安全共築夥伴行動等,皆為中國自我感覺良好的夢想行動。非洲國家近年來內戰不斷,尤其是蘇丹去(2023)年4月發生內戰,造成數萬蘇丹人民死亡,超過800萬人流離失所,基礎設施化為廢墟;蘇丹人民還在遭受國內動亂痛苦之際,中國卻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由,仍邀請蘇丹主權委員會主席布爾漢(Abdel Fattah al-Burhan)參加「非中合作會議」,習近平還與其親切會見。中國只重視與非洲國家領導人加強關係,卻無視該國人民生活痛苦的合作論壇,已失去意義,還談甚麼命運共同體!

二、中國以合作之名掠取非洲豐富礦產資源   

(一)「非中合作論壇」並非真正協助非洲國家發展

  對經濟發展落後的非洲國家而言,中國在2000年設置的「非中合作論壇」是獲得經濟發展援助資金管道之一。根據「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江澤民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積極擴大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更多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引進先進技術的核心概念」是企業「走出去」思想的萌芽。1996年7月,江澤民訪問非洲六國回來後,就一再強調,「有步驟地組織和支持一批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走出去,形成開拓國外投資市場的初步規模。」渠強調,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尤其是非洲、中東、中亞、南美等地區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很大、資源豐富,應該抓緊時機打進去。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推動大企業「走出去」戰略推動海外投資,支持本國企業進行全球布局,同時發展本國和國際市場,非洲和中南美及亞洲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是中國的首選地區。2000年中國設置「非中合作論壇」,組織一批國有企業去非洲投資設廠,是中國和非洲發展合作關係的開始。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胡錦濤和習近平推動的對非洲外交政策,都是著眼於這項戰略的深化與擴大。中國經濟專家認為,「走出去」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獲取國際能資源分配中,爭取更加有利的戰略態勢,而能資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中國認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就是一直實施全球資源戰略,鼓勵本國公司到海外勘探開發礦產,其實質是以國家支持為後盾,以跨國公司為主體,開拓地緣戰略優勢,以獲取質優價廉的礦產資源,保證本國資源需求。從中國與非洲發展合作關係的根本原因來看,「非中合作論壇」就是中國效法西方國家,為攫取非洲豐富資源的機制。

(二)推動「一帶一路」根本原因係為獲得非洲豐富礦藏資源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40年稀有金屬全球消耗量包括鋰礦將增加40倍、石墨消耗量將增加25倍、鈷和鎳消耗量將增加20倍,而上述關鍵礦產全球儲量三分之一在非洲,故中國一直在對非洲地下戰略礦產如銻、鍺、石墨、鋰等撒網掌控,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指出,2005年至2021年間,中國對有色金屬領域的直間接投資近1250億美元;與西方國家同行不同的是,中國礦業公司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或「一帶一路」相關金融機構,與中國建築及物流業之協調合作非常順暢,為非洲國家提供穩定快速的融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聯通服務。表面上看此為非中雙贏合作,但中國優先考慮建設有助加強其控制地位的基礎設施,包括電力、道路、橋樑等,中國企業投資於運營環節,將非洲礦藏資源運輸到自己船東接管的港口,這使他們能夠控制整個價值鏈,不是真正幫忙非洲。

三、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夢魘

    截至去年底,非洲國家外債總額已超過1.1兆美元;據非洲開發銀行指出,20多個國家存在過度舉債或面臨高債務風險困境,大約有9億人生活在利息支出高於醫療保健或教育支出的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巨額債務一直是普遍問題,但目前危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在肯亞、奈及利亞和烏干達與借貸國的雙邊借款中分別佔73%、83%及72%;美國研究報告發現,在過去20年裡,非洲五分之一的基礎設施項目由中國資助,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中國公司承建,其中一些項目例如肯亞奈洛比和蒙巴薩之間的鐵路,已經變成腐敗與錯誤政策的展示,許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永遠不會產生足夠收入,經濟狀況和貸款償還前景已經惡化,然中國一直不願提供債務減免,反而通過延長貸款置換和展期,長期控制著非洲國家。事實上,對非洲國家而言,在債務償還以前,根本不可能賺錢並造福人民。中國強調合作項目都是基礎設施,包括為發展中國家興建的道路、港口、橋樑、機場、發電廠和鐵路等,其實只是幫助中國國內企業把生產過剩原料輸出到非洲國家,不但沒有幫助,更談不上改善各國的經濟發展環境;即便是非洲礦產資源從中國方面獲得的營利收入,也是進到獨裁政權領導人的口袋,助長他們欺壓人民。對非洲國家而言,「非中合作論壇」和「一帶一路」其實是夢魘的來源。

四、歐美日國家對中國與非洲合作的遠憂與近慮

    歐美日國家設置的援助非洲合作機制,除資金、技術援助外,還重視民主政治環境培育,尤其是聯合國倡議的「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雖迄今在非洲國家政府方面成效不顯著,但民間的民主意識相當有活力,特別是「非政府組織」,不畏懼獨裁專制政權威脅,扮演著監督政府與中國合作弊端的角色,例如揭發「一帶一路」開採礦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企業只用中國勞工,使當地失業更嚴重。對許多獨裁政權這些客觀事實造成相當大的壓力。非洲國家最大的夢魘還是債務沉重,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習近平不關心中國經濟發展陷入困境,還承諾3年3,600億人民幣的支持,這是債務陷阱的糖衣,是中國在外交上控制非洲國家的籌碼。對歐美日民主國家而言,這就是中國輸出獨裁專制的手段,是民主國家的「遠憂」;也是國際社會關切非洲國家動亂的「近慮」,其對世界和平穩定傷害是深遠的。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