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擴張軍事威脅、北韓試射核武,美國將全球戰略布局的重心逐步移至亞太地區。(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日韓國內情勢對東北亞安保的影響
李明峻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擴張軍事威脅、北韓試射核武,美國將全球戰略布局的重心逐步移至亞太地區。先是歐巴馬於2012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其後2017年川普提出「印太戰略」構想,緊接著拜登2021年上臺後繼承「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而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為共同捍衛基本價值的安保合作就更為升級。從五眼聯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邊安全協議(AUKUS)、日韓澳紐出席NATO峰會,到美日韓三方安保合作和美日菲三國國防合作,印太區域的安保聯盟逐步強化。
然而,自去(2024)年開始印太戰略網絡卻似乎出現變數。先是臺灣執政黨在年初大選中失去國會多數優勢;日本執政黨也無法取得國會絕對多數而淪為弱勢,韓國更因總統的政治失誤而使得親美日派可能失去政權,在美國由川普重返白宮之際,日韓國內情勢的變化是否會導致東北亞安保情勢有所轉變?
日本國防政策轉型與中日關係的新動向
首先,自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日本改變過去在國際社會出錢不出力的消極態度,從「支票外交」戰略轉為謀求在國際上發揮更大影響力。同時,日本也開始認知東亞維持軍力平衡的重要性,認為一旦軍力失衡就會發生武力爭端,如此將對所有當事國都帶來不幸,因此日本必須增強自己的實力,加強與美國等盟國的關係,同時深化與澳洲、韓國、印度甚至北約國家的合作,這樣才可以發揮抑制能力,維持國際與區域的和平。在此前提下,從2012年自民黨重新執政以來,每位首相都將日美同盟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礎,安倍晉三推動地球儀外交並制定新安保法,菅義偉提出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岸田文雄修改包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及「防衛力整備計畫」在內的「安保三文書」,載明將擁有可攻擊敵方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連現任石破茂政權都被稱為「安保內閣」。這是二次大戰後日本國防政策的重大轉變,而此舉也大幅提升日本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
然而,隨著安倍遇刺亡故,再加上日幣貶值、經濟不振,自公執政聯盟在2024年大選失去國會的絕對多數,日本政壇罕見地出現不確定性,從而引發美日安保是否會出現變數的疑慮。現任首相石破茂師承田中角榮,對田中在1972年推動日中建交肯定推崇,並屢次強調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且素與安倍、麻生等自民黨主流派不睦,不像他們公開表示支持臺灣。恰逢川普2.0時代來臨,中國先是開放日本人赴中觀光免簽證,還準備恢復日本牛肉、大米進口事宜,此時日本外相岩屋毅應邀訪問北京,先後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外長王毅會面,強調兩國將致力於推動擴大共同利益的「戰略互惠關係」,並準備安排李強於2025年2、3月間訪日,甚至連習近平都有可能在夏天訪問日本。中日之間不斷呈現關係改善的徵兆。
美日韓三邊關係的博弈與印太戰略的前景
然而,無論石破茂個人或日本國內情勢都不至於改變安倍以來的安保及外交政策。目前日本民調顯示將近九成的日本人不喜歡中國,而對美國「感到親近」則創下88.5%的歷史新高,更遑論川普或許會要求日本增加分擔防衛支出,但不會放棄日本被賦予在印太戰略的角色。同時,以石破茂目前的弱勢領導地位,如欲在此時轉為加強對中關係,勢將面臨自民黨內部和美國的壓力,因此短期內日本的安保及外交政策不會有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南韓原本保守和進步兩派就對立嚴重,在去年四月在野的共同民主黨取得國會絕大多數以來,朝野鬥爭趨於白熱化,在尹錫悅鋌而走險發動戒嚴暴舉之後,政治動盪更形加深。尹政府對北韓採取強硬的態度,同時加強與日本的聯繫,鞏固與美國的關係,甚至間接提供武器支援烏克蘭,並與美日共同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但目前在野黨領袖李在明的立場完全不同,他不但曾公開批評日本,也指稱「臺灣問題與韓國有什麼關係?」就此而言,韓國政情將對印太戰略的發展造成影響。
中日韓關係與印太戰略的矛盾與平衡
中國為防止與美國發生衝突,有必要改善與日韓的關係,因為想透過日韓兩國減輕來自美國的壓力,日韓也希望透過與中國進行溝通,以免捲入美中爭霸的衝突漩渦。中國希望透過改善對首爾關係,製造南韓和美國之間的隔閡,希望與日本隨著經貿共同利益的提升而重新強化關係。然而,聯盟的形成通常是出於對共同威脅的回應,印太民主國家集結的趨勢,主要源自於中國的擴張野心與武力脅迫。或許隨著民主國家的政府更替,會使印太戰略的同盟強度有所消退,但只要中國的戰狼外交政策沒有改弦更張,中國對區域和平構成的威脅沒有減低,日韓民眾對中國的觀感還是大幅惡化,韓美、美日同盟關係就會具有相對穩固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