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09/09

美日兩國元首換人中國仍是印太地區和平穩定主要障礙

一、拜登主導印太安全合作機制在美日元首換人後的發展令國際社會擔憂

    7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退出下屆總統選舉,令全球震驚;8月14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宣布不競選下屆自民黨總裁。美日兩國元首是印太地區民主國家對抗極權專制中國軍事擴張威脅的主要領導人,接連退出元首選舉,令國際社會對過去3年多來由美國拜登總統主導,日本岸田首相積極參與的印太地區安全合作機制,會隨著渠等不再連任而產生隱憂。

  去(2023)年8月,由拜登總統主導在美國華府近郊大衛營(Camp David)召開美日韓峰會,促成三國在領袖、外交及國防部長等高層官員的定期會談,而建立多層次穩定架構的「制度化合作關係」,以及這場深化三國合作關係,象徵著三國合作的新時代峰會,隨著美日元首換人,其後續將何去何從,令人憂慮。

    去年5月20日,在日本廣島舉行G7峰會場邊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領袖,在聯合聲明中強調「堅定維護印太海域和平穩定」。這份聲明雖未直接點名中國,但在用詞強調:「對有爭議的軍事化地物、海岸警衛隊和海上民兵船隻的危險舉動、破壞其他國家近海資源開採活動的行動表達嚴正關切。」就是指中國的威脅;在聯合聲明中4國領袖提及:「強烈反對透過武力或脅迫,意圖改變現狀的破壞穩定或單方面行動。」是否繼續受重視?也令人擔憂。

    2022年5月14日,拜登邀請東協領袖首度在華府舉行峰會,標示著美國與東協之間關係邁入「新時代」。拜登在峰會中發表談話表示,「未來50年我們世界有很多歷史即將在東協國家寫下」。拜登政府盼望能夠藉此次峰會展現,即便烏克蘭危機仍持續,但是美國仍然聚焦印度太平洋區域,重視頭號競爭對手中國所構成的長期挑戰。

    美日韓峰會、QUAD峰會、東協峰會是拜登親自召集推動印太安全的合作機制,也是印太地區國家合作對抗中國擴張威脅的動力源。拜登不選下任總統,岸田首相也即將退任,以美日為核心的印太安全聯盟未來合作政策是否會隨著「人去政息」?國際社會相當關注。各國民主價值觀肯定是會持續,但做法上各國可能會考慮到自身現實利益而有所修改,幅度有多大?就得看下任美日領導人的整合力度而定。

二、中國是印太地區越來越明顯唯一共同敵人

    7月30日,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討論國家防禦問題,習近平強調要推進現代化的邊海空防建設、要強化科技能量、加強新型手段和條件建設,構建立體智慧管控體系,努力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捍衛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去年11月,習近平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APEC峰會,和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雙方同意恢復外交和軍事交流對話,尤其是兩國的國防部長接觸與兩軍交流,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當時提出兩國共同維持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舊金山願景」,作為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但是,中國在南海與菲律賓主權爭議持續不斷;中國海警巡邏船常態性侵入釣魚臺群島海域和日本爭議持續;在臺海中國軍機、艦常常越過海峽中線威脅臺灣安全,這些情形和「舊金山願景」完全相違背;習近平指示要強化邊海空防建設,更是戳破「舊金山願景」的宣戰書,印太地區要實現和平穩定,非常困難。中國是印太地區安全威脅的來源數十年來沒改變過,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而不斷地擴張軍事力量威脅區域安全,越來越明顯與公開化。中國已是印太地區國家唯一的共同敵人。

三、美中未來執政黨外交安全政綱比較

(一)2024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共和、民主兩黨政綱外交安全重點

   美國總統選舉共和與民主兩黨候選人已確定,兩黨也公布選舉政綱,外交安全領域主張相當一致,都將共同敵人鎖定在俄羅斯和中國對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挑戰,尤其是在印太地區,兩黨政綱除對中國外交安全政策強硬外,也把中國經濟政策認定為首要威脅。民主黨日前公布的2024年版黨綱強調將持續強化聯盟,確保中國無法脅迫鄰國,更首度放入對臺安全的「六項保證」,以及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承諾,任何一方不應片面改變現狀。「六項保證」是共和黨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1982年向臺灣提出,這些保證已經是美國對臺灣傳統的外交政策,經過42年美國政黨的輪流執政,已成為傳統的外交政策;這次選舉共和黨的黨綱雖然沒有出現對臺政策與印太地區安全,但主張要以實力重返和平,重建美國的軍事與聯盟對抗中國;川普(Donald Trump)承諾確保美軍是全球最先進、最強大的力量,振興美國國防產業基礎,關鍵的國防零組件都要美國製造。事實上,川普係強調美國為核心壯大軍事實力,對抗中國,和民主黨主張是殊途同歸。美國對印太地區及臺海安全的戰略利益,也經由美國歷任總統在國際會議及對同盟的講話中一再強調,已漸成為國際共識。

(二)習近平主政中共二十大決議案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在中共二十大通過的決議文在外交及兩岸政策上,列出習近平總書記要實現的政綱,包括:(1)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原則問題上領土寸步不讓,以堅定的意志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2)堅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方針;提出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3)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宣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從美中兩國的外交安全政綱內容比較,美國是具體而明確,目標是維持世界領導地位;中國則是誇大野心但是缺乏信心與具體行動。美國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領導維持世界秩序與發展;中國也是受益者,現在,反過來想要取代美國,領導全球秩序重新建構。其實,中國揭示的目標實現「人類共同體」,是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的烏托邦理想,現實世界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政綱等於是想要各國和其一起做實驗,結果是前途不明。相較於美國領導的發展目標,民主選舉時提出的政綱,是漸進式修正前進的方向,是穩妥的。其實,中國的目標只是習近平要維持他的政權穩固所描繪出的一幅想像草圖而已。

四、民主同盟團結力量是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磐石

    儘管各個民主國家有定期選舉,修改執政時的外交安全政策,但面對「以黨領政」的中國威脅,中國從來沒改變過其對爭議地區的政策,而且是越來越強硬,越來越急切。如果爭議國對中國示好,其便採取「軟土深掘」策略,用經濟援助讓你出賣爭議地區的主權,且是「一去不復返」。甚至,在民主國家選舉期間用駭客干擾民主國家選情,使不利於中國的候選人落選。歷史經驗顯示,民主選舉還是人類最好的領導人產生方式,人民定期投票參與領導人的產生過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要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各國就必須強化民主意識團結合作,做為穩定區域和平的礎柱磐石,避免中國「趁虛而入」,輸出「專制政權」模式,影響人民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