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3/05/24

習近平利用各國經貿難與中國脫鉤分化國際與美關係

一、中國利用美國重視兩國經貿關係弱化美與盟邦關係及國際影響力

    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3月在上任後的第一場記者會指出,21世紀是民主與專制的較量;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印尼G20峰會上反駁拜登觀點,習認為「民主對抗權威,不是當今世界的特點,更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兩國領導人對世界情勢看法不同,針鋒相對,拜登上任近兩年和習近平也僅視訊會晤及通話幾次,關係稱不上好,雙方直到G20峰會前的首次面對面峰會才討論重啟交流;但去年12月初發生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事件後,兩國關係又急速惡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定今年初訪問中國,中方卻拒絕安排;不過今年3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相繼表示可能訪問中國討論經濟互動事宜,4月20日葉倫在華盛頓就美中經濟關係發表演說,表示美國尋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且公平的經濟關係。

    美中關係兩年多來雖然不佳,但大體上,美國還是希望能與中國建立競爭但不惡化到不可控之穩定關係;不過,中國可能並不這麼想,中國一直將美國視為敵人,習近平在2021年7月1日的建黨百年大會上就強調,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強國。屆時包括在印太地區的許多與中國相關之爭議問題,都將按照中國想要的方式解決,且美國將不再是唯一具主導權的超級國家。為達成此一目標,中國的外交策略就是要逐漸弱化美國與全球盟邦關係及其國際影響力,而中國能夠用來執行此策略的籌碼就是自身經貿實力,最典型的手段就是利用經濟援助利誘各國使其「親中遠美」。總體而言,美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但中國正持續削弱其國際影響力。

二、習近平利用歐洲民主國家難與中國經濟脫鉤分化美歐關係

    習近平在去年12月15至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示,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加強支持民營企業與吸引外企投資中國市場,尤其要做好服務外資企業的工作。歐洲國家目前雖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一事上跟隨美國軍事援助烏克蘭,同時經濟制裁俄國,但卻不願意與中國經濟脫鉤。事實上,連美國也是如此,美國貿易代表戴琪4月20日在東京表示,拜登政府所有成員都「非常清楚,美國並沒有和中國經濟脫鉤的意圖」。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目標非常侷限」;美國財長葉倫在美中經濟關係的演說中也提到,美方除在國家安全利益及人權方面不讓步外,沒有要與中國經濟脫鉤。

    美國政要這些言論鼓舞歐洲許多民主國家元首在疫情過後訪問中國,尋求重啟經濟聯繫。去年11月德國總理蕭茲就率先率領企業代表團訪問北京;今年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宏亦率領企業代表團訪問中國,獲得習近平給予的巨大經濟利益及熱情接待,馬克宏回國後竟表示歐洲要避免捲入美中衝突。由此可見,習近平是順勢操作各國不願與中國經濟脫鉤心理,巧妙利用經濟利益分化美國與歐洲民主盟友關係。

三、中國拉攏被美國施壓增產石油及調降油價的沙烏地阿拉伯

    美國總統拜登去年7月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施壓沙國增產石油以應對俄烏戰爭衝擊,同時要求沙國降低油價,這次訪問導致盛產石油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反彈;另一方面,沙國與中國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能源協議,時任中國外長王毅還介入調解沙國與伊朗爭議,使斷交7年的兩國恢復邦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其實,隨著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減弱,沙國早已著手加強與中國的商貿與安全互動,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Crown Prince Mohammed bin Salman)更積極將沙國外交關係擴大到包括中國、俄國和印度在內的政治與安全組織。

    中東地區具戰略意義,幾十年來,美國在該區域是主導力量,中國成功斡旋沙國與伊朗恢復關係,不僅顯示中東地緣政治版圖正在重構,更代表中國在該區域影響力提升。尤其沙國即將加入「上合組織」,在在表明中國正逐步削弱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與優勢地位。

四、習近平利用經貿利益拉攏巴西總統魯拉將俄烏戰爭歸咎於美國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今年4月12至15日訪問中國,此行目的主要是重啟雙邊貿易與調解俄烏戰爭。和魯拉一起訪中的代表團包含200多位企業家,以及約40位政府高層人士,包括負責財政、環境與氣候變化、農業與畜牧、科技創新、外交、礦業與能源、社會發展,以及通信部門部長,兩國討論了農產品、礦產、衛星、5G通訊、半導體等產業合作議題,更簽署約20項雙邊協議,巴西飛機製造商還可能獲得中國20架商用飛機的訂單;魯拉還在上海與來自基礎建設和汽車產業的商業團體代表會面。魯拉在會見習近平討論中國提出的烏克蘭危機「和平倡議」後,批評美國與歐洲國家提供烏克蘭武器導致戰爭持續。巴西在俄烏戰爭議題上原本持中立立場,訪問中國後卻轉向支持中國,魯拉還抨擊美元在全球貿易的壟斷地位,並呼籲金磚五國(BRICS)採用新貨幣交易,顯然也是受到習近平經濟利益誘惑。

五、用「一帶一路」及「上合組織」弱化美國影響力吸引不滿者加入

    中國已經營「一帶一路」十年,目前有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且仍有國家,如阿根廷,想要加入。事實上,近年中國用「一帶一路」經濟援助利誘中南美國家,弱化他們與美國關係,擴大自身影響力;非洲國家則因「一帶一路」經濟援助欠債過多,無力償還而請求中國免除債務,政治上只能聽命於中國;在東南亞方面,柬埔寨、寮國與泰國在中國積極經援拉攏下,漸漸淡化與美國關係;菲律賓與印尼在南海雖和中國有主權爭議,中國現在卻用經濟援助淡化衝突,試圖平衡他們與美國關係,不讓其倒向美國。

    「上合組織」是中國經營二十餘年的組織,由中國出錢設立銀行,並與「一帶一路」經濟援助串聯,強化成員國與中國關係,現在申請加入成為會員的國家包括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除印度因和中國有邊境爭議而與美國較為接近,且在美俄之間持中立立場外;其他國家大多是親中親俄,慣常在國際場合上支持中國對抗美國。

六、民主制度有「糾錯」功能,民主國家不可能「親中遠美」

    儘管世界各民主國家的政治制度不盡相同,但對政治運作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民主制度具備有效的「糾錯」功能,得以糾正一時的政策錯誤使其慢慢恢復正常,從馬克宏與魯拉在回國後沒幾天即調整發言可見,民主制度遠比專制要好。習近平用經濟利益分化民主國家與美國關係可能一時得逞,但終究禁不起民主的洗鍊而註定失敗,民主國家終究還是會和美國修好;至於中東國家,很多是屬於專制政體,基於經濟利益改變立場是常見之事,而當經濟利益不再,反目成仇亦時有所聞。對美國而言,中國目前在中東得逞,大可靜觀其變,觀察情勢後續發展,而整體而言,越成熟的民主國家,越不可能「親中遠美」。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