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5/08/31

臺灣防衛費將達GDP5%以加強整軍自我防衛建設面對新國際局勢

一、新國際形勢要有新國防思維

  8月6、9日日本擴大紀念廣島和長崎核爆八十週年,廣島分別有120個國家及地區、歐盟(EU)等代表出席,參加人數達5萬5,000多人;長崎則有90多個國家代表參加,約4,000人參加儀式。兩次核爆死亡人數當時達22萬多人。2022年10月在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普丁(Vladimir Putin)總統曾瀕臨對烏克蘭發動核武攻擊,並在白俄羅斯部署核彈。世界上反核與擁核兩股勢力正在競賽,國際社會並沒有因八十年前核爆造成大量死傷人數而不再發展核武,企圖擁核國家不斷崛起,包括北韓和伊朗等。也沒有因為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像是北韓發展核武,而停止追求核武。國際情勢更沒有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而更加和平,反而發展更多中、長程飛彈,小型核彈及雷射武器等。面對這樣的國際新情勢,各國必須有新的國防思維,不能光靠和平呼籲就能消除擁核國家不斷興起,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以為不再有殘酷的戰爭而大幅削減國防經費,使得在面對核武國家興起的威脅,既無有效國際法令抑制,擁核國家也不理會國際的制裁。臺灣過去是受美國核保護傘的庇護,沒有發展核武,但國防經費和軍隊人數年年縮小。面對國際新情勢,北約已經將防衛費提高到GDP5%,且美國政府一直提醒臺灣要增加國防費用,增強自我防衛決心,否則面對不確定的美國民意,是否派兵協防臺灣?不確定。這無疑是在警告臺灣,必須增加國防經費,並加強自我防衛建軍整備,防範中國入侵。中國現在每年增加國防費,並且加速軍事高科技研發,如超音速飛彈、雷射武器、航母等;為了臺灣人民民主自由生活制度與生命安全保障,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必須注入新國防思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調整。

二、亞太主要國家國防預算都在增長臺灣將達GDP5%

    8月23日賴總統視察宜蘭168艦隊時表示,明(2026)年度國防預算編列將占GDP3.32%,也可望在2030年前比照北約的標準,達到GDP5%,展現守護國家安全、保護民主自由人權的決心;這和美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呼籲全球安全情勢已改變,民主國家在與極權專制國家長期競爭中對防衛費不夠重視,致國際和平環境受到威脅之思維一致。6月25日北約舉行高峰會,川普親自出席,各國領導人同意把國防開支逐步提高到GDP5%。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表示,川普應該獲得稱讚,防衛費GDP5%是他倡議推動的目標,這是實現北約第五條規定所需要的經費。相較於北約目前為支持烏克蘭對付俄羅斯入侵,軍費上捉襟見肘,一直處於挨打與求援局面,在印太地區中國不斷增加國防經費,快速擴張軍備建設,威脅鄰國領土和海域主權,是同樣的危機,特別是亞太地區主要民主國家的國防經費,日本從明年起增加為550億美元、韓國476億美元、臺灣310億美元,三個亞太民主國家對付中國的威脅,國防費總計是1,336億美元;和中國在2025年編列的3,140億美元相比,不到一半,要不是美國協防,還真的會一直處於受威脅恫嚇的局面。現在日本國內一直宣揚不要使用核武,不要再有戰爭,但戰爭推動者主要是集權國家領導人,他們為了想要改變目前國際秩序,將可能用盡所有高性能武器,包括核武,這些專制獨裁的領導人,是不會聽從廢除核武的倡議者呼籲。日本宣揚不要再使用核武器,固然有其道德性意義,但不再強化自我防衛力量,絕對是會成為侵略者的「俎上肉」。

三、臺灣更需要靈活運用增加的國防經費

    一般國家年度預算編製大都採用「漸增型主義(Incrementalism)」,包括國防預算。如果有新的國防建設項目需要新增預算,會受到國會議員的質詢阻撓,尤其是在野黨。因此臺灣國防部想要在未來國防經費增加到GDP5%,更必須要有專業的防衛專家來協助,說服立法委員和民眾,引領輿論思維方向,不致成為政治鬥爭導火線,他們不但要懂得武器裝備增加的成本效益,更要懂得對國家安全效益的提升分析,像美國目前建議我國發展「不對稱戰爭」的武器裝備、如何針對敵方的弱點,轉變成有利我方等。其實我國國防經費未來再怎麼增加,都不如中國的龐大,但戰爭是一種「重質不重量藝術」,多出奇招異術,累積小勝成大勝,這可能會是我國遏制中國犯臺之道,特別是要破除美國有一些專家學者討論的「棄臺論」觀點。國防和軍事專業人才培養很重要,國防部更需推動這方面的強化,使增加國防費用能真正發揮令中國不敢有犯臺念頭之效用。

四、臺灣是民主自由國家但自我防衛不可分裂

    臺灣是民主自由國家,目前是少數政府時期,立法院阻礙賴總統法案通過,行政院只能依法行事。但國家安全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事務,是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必須尊重國防部專業幕僚的意見,展現臺灣人民自我防衛一條心。最近,中國經常利用少數退役將領去中國參加「黃埔同學會」慶典,運用他們在軍中的舊部屬蒐集我方軍事情報,充作間諜,這是自毀防衛的蛀蟲;如今賴總統已經公開指出將把防衛費提升到北約標準GDP5%,國人更應提高自我防衛決心高度,本著「防諜工作,人人有責」的愛國心,提高防衛臺灣,勇敢檢舉潛在敵人,澈底消除中國「統戰與武統」可趁之機。這是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都必然推行的防衛政策。

五、天助自助者,要友邦協防必須先展現不畏敵的自我防衛決心

    天助自助者,所謂天助即是國際友邦志願幫助,這是同盟國際安全合作根本道理,臺灣、日本、韓國加上菲律賓近年來都逐年提高防衛費,增強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防衛力,使得中國依然不敢將爭議的領土海域公然據為己有,僅藉著演訓和巡邏船宣示主權;美國現在雖忙於處理和各國貿易談判,但和亞太國家的安全合作並沒有改變,軍隊間演習交流合作照常進行,甚至北約國家也到亞太地區海域參與聯合演習。8月13日,日本防衛省宣布,海上自衛隊依據《新安保法》(安全保障關連法),首次對英國皇家海軍航母「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打擊群(CSG25)實施「武器等防護」,即護衛任務。這是繼美國和澳洲後第三個接受日本護衛任務國家。8月9日,英國F-35B戰機在西太平洋上,完成首次垂直降落日本海上自衛隊「加賀號」訓練任務,這次與美國陸戰隊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聯合演訓,不僅創下英軍F-35B首次登上日本艦艇里程碑,也展現3國熟練的軍事合作,加速形成日本艦載航空戰力,友邦海軍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演練,強化了臺灣防衛自信心。所謂天助自助,即臺灣加強自我防衛決心,引來盟邦相繼聯合演練協助對付中國侵略。

六、臺海和平取決於臺灣和友邦的同心協力

    臺海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對付中國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不只是臺灣、日本或是菲律賓甚至是美國,連澳洲和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等都要反制,全球和平穩定各國都有責任,絕對不可抱持「事不關己」的心理。要讓侵略者知道,哪裡和平穩定被破壞,各國必然群起應對,世界上總有些許野心侵略他國的極權者,尤其是中國;但是臺灣很幸運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友邦基於自己安全,也需他國幫忙的同理心,志願協防,這股力量正在成長中,侵略者再多的防衛費用,也無法勝過民主國家協防力量增長。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