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5/08/11

賴總統為國家利益與美持續貿易談判降低關稅率

一、臺美經貿關稅談判賴總統秉持國家利益四原則

  4月11日,臺灣和美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貿易談判在華府展開,臺灣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主談,美國由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由於臺灣比任何美國經貿對手國的國際地位都要複雜,在中國經商的臺商,大多是跨足於美、中大國市場,對美國很困擾,美中貿易談判,中國一定會把臺灣問題拉進來,要求美國在臺美安全合作讓步,為難美方。而臺灣在野黨卻質疑,臺美貿易談判是「黑箱作業」,這樣的批評,等於是要把臺美談判內容暴露給中國,讓中國在談判時對美國施壓,對我國相當不利。8月12日,鄭麗君結束第四回合談判回國,在向賴總統報告後,賴總統公開強調,臺美階段性談判將持續磋商,媒體也評論,面對川普的心意難測,不宜妄下結論。賴總統之所以要和美國繼續談判,主要是要保障臺灣利益,他提出要保護國家、保護產業利益、保護糧食安全、保護國人健康,四個談判原則,同時爭取232關稅條款對臺灣ICT、電子零組件產業不至於造成衝擊。另外也希望在談判過程中,能夠深化臺美經貿合作,同時促進在國安、科技以及多元領域合作,創造臺灣跟美國長期利益。值得顧慮的是,貿易關稅談判不像兩岸政治關係談判,美國會議員大都支持臺灣,這次他們沒有表示意見,包括共和黨議員,他們大都支持川普談判結果。臺美談判,缺乏美方有力支援,困難多。

二、美方要臺方晶片廠移往美國臺灣政府無權指示臺商遵從

    臺灣談判時最具優勢是晶片生產事業,和日本、韓國有競爭優勢,但目前談判結果日韓是15%,臺灣卻是20%,將來生產晶片難與他們競爭。臺灣晶體生產主要重鎮是台積電,目前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沒有日本投資5,000億美元和韓國的3,500億美元多,但臺灣「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董事長許勝雄說,現在是臺灣投資美國最佳時機,因此再加碼投資美國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川普關稅壓力下(在外國生產晶片輸入美國課徵100%),台積電可能會被迫犧牲在日本熊本縣晶片生產廠,只能夠將生產的晶片提供給日本使用,很難輸往美國,經濟效益大打折扣。事實上,台積電也在德國設廠,歐盟晶片關稅也是15%關稅,但在美國設廠生產是免關稅,比較利益當然在美國設廠最有利,可是在邦交關係上,臺灣會被認為「唯利是圖」,特別日本是臺灣安全上重要盟邦,德國是歐盟重要國家,安全上都支持臺海和平穩定,臺灣為了討好美國而失去日本和歐盟友誼,不是最好選擇。川普如果要臺灣比照日韓,增加在美投資,臺灣會得罪於已經在日德的投資設廠,沒有信用。其實,即使臺灣政府要求晶片廠只能在美國投資,臺灣是個自由民主與法治國家,他們有法律保障,不一定會遵從。

三、臺灣晶片產業業界產品輸往何國臺灣政府無法強制指引

    川普目前的策略是「銷往中國就不能銷美國」,雖然他沒有明白地說出,但高關稅壓力已經顯示是如此。但是,像富士康郭台銘在中國紮根多年,不可能說離開就離開,賴總統需要好好與製造晶片企業家溝通,這比臺美的談判要複雜,台積電又不像黃仁勳經營的輝達(Nvidia)公司資金龐大,給美國15%的關稅,以保住他在中國的市場銷售。臺灣晶片製造商和一般臺商都一樣,對哪一黨執政是沒有一定偏好,他們只想穩住在中國市場,畢竟這是地緣經濟關係問題,臺灣與中國距離近,臺商不可能「捨近求遠」,更何況川普是「在商言商」,完全是以美國利益為前提,臺商不見得都接受他的看法。

四、美中貿易談判涉及兩岸關係美國最好處理方式是與兩岸分別談

    其實,臺灣和中國政治軍事關係上雖然對立,但經濟往來是相當頻繁,臺灣對中國經貿比例即使是逐年下降中,但仍有約30%。按照「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這是規範兩岸政府關係的「憲法」性質法令,經臺灣主管單位許可,是可以自由通商;兩岸經貿關係是否會違背川普貿易原則,川普尚未表態,無法預料。但從4月2日白宮公布對等關稅名單中,臺、中是分別列出,等於是將臺灣與中國區分開來,承認臺灣是自主的國家,這又違背中國不准各國承認「臺獨」的立場。美國現在與臺灣安全合作關係相當緊密,這次因為貿易關稅紛爭,將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也凸現出來。美中一再延期實施新關稅制90天,中國考慮的因素之一,肯定是有臺灣因素在內,臺美和美中兩組貿易談判,是很不容易切割的兩岸政經分離,美國其實是站在談判主動位置,但川普擔心中國不同意簽訂協議,所以一直處於被中國拖延與被動中,川普最重視的是將美中的貿易逆差將近3,000億美元歸零。到目前為止,談判似乎是不涉及兩岸政治關係,這樣的方向,對臺灣是有利的,也就是說,兩岸關係從川普只從經貿利益談判,臺、中是政治分離的兩個國家。這是最單純,兩組貿易逆差分別處理也容易。

五、川普應整合白宮與國會對臺美安全合作與經貿談判立場一致

    在這次經貿關稅談判中,美國僅在經貿問題與中國討論,不涉及兩岸政治關係,主要原因雖是川普重視經濟利益;而習近平也是計較中國經濟利益損失。媒體報導川普在談判中是獲得他所要的利益,但習近平仍然掌握一些籌碼,還不算輸。延遲新關稅制實施,美國官方說法是,擔心各國藉此機會炒作打亂全球經濟,其實混亂之火勢已經點燃,正慢慢擴大。臺美之間之所以遲未公布最後結果,不只是因為兩岸政經關係糾葛,更重要的是美國白宮和國會對兩岸關係的公開表態不同,白宮偏袒「一個中國」的模糊說法,川普已經不經意地對中國說出,「談判對中國統一有幫助」;而國會認為統一不利美國利益。其實,臺美關係的表述,白宮或國會是可以藉著這次經貿關稅談判加以整合,川普重視的是貿易逆差的平衡,國會議員不少人也同意川普作法,但如果把軍售臺灣的武器裝備納入貿易逆差來計算,臺灣許多武器裝備其實都到必須更新的時候,且需求量和金額相當可觀,臺灣朝野政黨政治人物若關心軍隊使用落伍武器裝備,就應趁著川普重視「美國利益優先」和「貿易逆差平衡」,一致支持政府採購高新武器更新裝備,將美臺安全合作與經貿談判一體化。川普經貿談判,不要牽扯兩岸政治關係最好,而且把軍售額度納入貿易逆差,肯定是對川普要實現「逆差歸零」是有幫助。川普第一任期總統時被認為是政治素人,其實,現在第二任還是政治素人,但更精於算計經貿利益,就讓他繼續扮演「精於經貿政治素人」吧 !

六、對美談判「耐心」很重要

    美國重要智庫學者對臺灣建議,要有耐心和美國談判,川普最大缺點就是談判沒有耐心等待,會先主動說出和談判其所想要的結果,習近平到目前為止都沒想要邀請川普訪問北京,而川普自己卻宣稱將會和習近平近期會晤,且和習近平關係很好,因此在和川普政府談判,該談的問題都談了後,就是要耐心回應川普的後續顧慮。臺灣目前對美國最關心的是232條款,可能要加徵25%關稅,臺灣要繼續談判,重點在釐清這方面問題,好好地向美國說明清楚。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