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林正義(Cheng-yi Lin)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3/07/17

川普的「戰略模糊」

川普雖然受到聯邦政府起訴,但各家民調顯示,最有可能代表共和黨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挑戰現任的拜登總統。(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川普的「戰略模糊」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6月19日接受福斯電視臺主持人貝爾(Bret Baier)訪問時,被問到「臺灣是否應該獨立?」及「若中國侵略臺灣,是否會防衛臺灣,而與中國戰爭?」兩個問題。川普均不願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間接提到他與習近平交情很好,一旦講了太明白,會讓他當選之後,與中國的談判陷於不利的立場。川普雖然受到聯邦政府起訴,但各家民調顯示,最有可能代表共和黨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挑戰現任的拜登總統。

美國對於如何因應中國侵略臺灣逐漸有共同的立場

 川普雖說與習近平關係很好,但2020年春天之後,兩人因新冠肺炎而中斷聯繫,下臺之後也沒有直接聯繫的管道。川普在訪問中,替習近平開脫,表示過去幾年中國沒有入侵臺灣,也沒有公開談論要入侵臺灣。但是,他自己曾在烏克蘭戰爭之後,2022年3月初,接受福斯電視臺主持人巴蒂洛瑪(Maria Bartiromo)訪問時,主動提到臺灣有可能提早變成下一個目標。

 川普在美國是否防衛臺灣一事,一直不願講清楚。2020年8月,川普接受福斯新聞主持人希爾頓(Steve Hilton)訪問時表示,中國侵略臺灣時,習近平知道他(川普)會如何做,美國政府對於如何因應逐漸有共同的立場,因為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科技與經濟面上愈來愈重要。川普也提到台積電前往美國投資一事。

 川普一向批判拜登,但川普在是否介入協助臺灣防衛的立場,倒與拜登周邊國安幕僚相似,在臺海危機採取「戰略模糊」的立場。拜登上臺之後,修正他擔任參議員時,2001年4月對小布希盡其所能防衛臺灣承諾的批評。拜登在美軍完全撤出阿富汗之後,已有四次公開表明防衛臺灣抵擋中國的侵略。三軍統帥的談話,也變成美國國防部官員的指令,與時間競賽竭其所能備戰,以防臺海萬一有事。

川普使美國不再對中國懷有過多幻想

 川普動輒羞辱閣員,少有忠心耿耿的幕僚一直伴隨到他下臺的那一刻。翻臉或提早跳船的閣員,對川普的批判愈來愈多。而川普一直到新冠疫情嚴重,才將焦點轉向批判中國;另一方面,讓他的閣員加速在外交與國防上協助臺灣。2020年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薩(Alex Azar)訪臺,之後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取消與臺灣交往的行政限制等。川普卸任總統時,中國宣布對20多位川普的幕僚予以單邊制裁。嚴格來說,川普不是對臺灣友善的總統,但他的後期國安幕僚卻是提升美臺關係的推手。不容否認的是,川普在任內簽署《臺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臺灣友邦國際保護與強化法》(簡稱《臺北法》,TAIPEI Act),讓美國總統要推動對臺政策時,有法律可作為堅強依據。

 川普最大的貢獻,或許也是習近平的最大貢獻,是美國內部對中國的辯論與看法逐漸趨同,不再對中國懷有過多幻想,相信中國要竊取、超越美國的領導地位,擔憂美國對於中國崛起或稱霸的準備遠遠不足。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科技圍堵,由川普對華為的資通訊開始,到了拜登轉向先進製程的半導體晶片。川普讓人擔憂的不是他對臺海有事的「戰略模糊」,而是他是否有繼續像拜登政府一樣,鋪陳民主國家對「臺灣安全國際化」的一致立場,更在臺灣南、北兩端,將《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和《美日安保條約》延伸到臺灣有事的思考與準備。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