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後,《台灣政策法》成為眾所矚目的議題,可說是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後美國重塑對台關係最全面的法案。(圖片來源:https://www.govtrack.us/congress/bills/117/s4428/text)
美國《台灣政策法案》與兩岸關係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繼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後,《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成為眾所矚目的議題,主要是法案內容涉及外交、經濟、文化、軍事援助與提升台灣國際參與等,可說是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後美國重塑對台關係最全面的法案,再加上部分條文涉及中共所謂的主權「紅線」,故成為美中台三方角力的議題。
此一法案9月14日由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5通過,然其內容與原提案版本多有調整,包括:(一)將原本賦予台灣「非北約重要盟友」(Major Non-NATO Ally, MNNA)地位的內容,調整為以等同於非北約重要盟友的方式對待台灣;(二)駐美代表處的更名,則改為不具拘束力的「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也就是對行政部門採取建議;(三)刪除將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改為代表,且任命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的內容。然而,眾議院在9月28日也推出眾院版本的《台灣政策法案》,又將第二、三項重新列入,也保留原本的五年65億美元軍事援助基金。
法案成為美中雙方博弈攻防的議題
從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以來,通過的涉台法案包含《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台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台北法案)以及《台灣保證法》等,此次《台灣政策法》是最為全面、涵蓋範圍最廣的,參院與眾院版本雖有所差異,但從立法精神來看,皆反映了美國國會的對台政策由「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轉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
以美國目前兩大黨與多數美國民眾都「反中」的現況下,此法案最後通過的機率很高,不過其過程繁複,仍須送交參、眾兩院院會審理,再併案送交總統簽署,法案才正式生效。而在此過程中,內容或將會有所調整,正如前述參院外委會調整的條文,在眾院版本中重新列入。而從北京角度來看,此種「掏空」一中政策不是一次性而是漸進的過程,也就是「切香腸」,有可能成為美國向中國要價的籌碼,而中方也將就此「回應」,成為未來幾個月內雙方博弈與攻防的議題。
「二十大」後北京的策略可能會調整
到目前為止,北京方面對此議題的反應不大且層級不高,包括駐美大使秦剛、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以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等,回應內容主要還是重申「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等。究其反應並不激烈的原因包括:1.臨近中共「二十大」,官方以「維穩」為主;2.此法案還在過程中,仍有調整之可能,並無必要於此時有大動作;3.若反應過於激烈,反而會加速立法過程與影響法案內容。然而,在「二十大」之後,北京的策略可能會調整,我方也需要有所準備。
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不僅台灣問題鑲嵌在其中,且兩強可能開始進入到「涉台」的「法理競爭」階段,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台灣政策法》是否推進中共對台「法理鬥爭」的速度?過去關於《反分裂國家法》修法或推出「施行細則」傳言不斷,而《台灣政策法》最後通過的版本,北京方面若認定觸及其核心利益,未來是否將推出更積極的如《統一法》或《基本法》等「促統」法律,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