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1/05/10

美中較勁下氣候變遷受全球矚目臺灣應有所作為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楊志恆

一、美中氣候峰會主導權的較勁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4月23~24日召開全球40國領袖參與的氣候變遷高峰會,也邀請美國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習近平和俄羅斯普丁(Vladimir Putin)參加,並分別發表該國未來氣候變遷政策,表面看來這個議題是可以超越地緣政治競爭的合作,實則潛藏著美、中兩國國際事務主導權競爭。在美國舉辦這次峰會前,中國在4月16日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舉行視訊會議,在會中重申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法國「世界報」指出,這件事做得很不尋常,中國於16日搶先舉辦中法德三國首腦視訊會議,這樣做給人感覺中國搶先一步舉行氣候峰會與美國互別苗頭,真像是要跟美國爭奪氣候變遷議題國際合作的主導權。其實,法國和德國在氣候問題上並沒有單獨的立場,歐盟的立場就是他們的立場。中國此時拉攏德、法兩個歐盟主導國其實是還有別的用心,法國總統府對媒體表示,「三人會」不是討論氣候問題的場合,氣候問題是在歐盟層級談判和協商的。據法國表示,梅克爾在「三人會」強調了歐中經濟關係,表示歐盟在互惠和公平競爭方面對中國仍有期待,並強調中國應減少耗碳量大的工程投資。顯然,中國不但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信息,在氣候變遷國際議題上中國是世界領導國,以抵銷美國主辦的四十國峰會給中國大陸人民的印象,也兼具穩住剛簽訂的歐中貿易協定。中國媒體報導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訪問上海,與中國特使解振華及韓正會晤,但篇幅不大;且習近平並無接見。

二、各國在氣候峰會的承諾

        在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三個月之後白宮宣布了新的承諾,即到2030年美國將排放量與2005年的水平相比減少50%至52%,這比六年前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設定的目標更加積極。拜登還承諾到2024年將歐巴馬提供給發展中國家氣候相關項目的年度融資額增加一倍,拜登總統指出,每年將挹注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達到氣候目標。他說美國發展金融合作計畫目標在推動零排放,預計投資項目將持續到2040年,並在2023年之前將新投資案的氣候專項金額增加到33%,美國將是全世界第一個達標。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Yellen)在峰會上說,美國財政部2022年預算編列了12億美元的《綠色能源基金》,還有4.85億美元經費給多邊氣候倡議,支持多邊發展銀行,葉倫強調將透過國際組織合作促成政府與私人資本合作投資。

        其他世界領導人也宣布了自己的新承諾,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Trudeau)承諾在十年內與2005年水平相比,將本國排放量減少40%至45%;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日本計劃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削減至少46%,是先前目標的兩倍以上;南韓總統文在寅承諾結束對海外燃煤電廠的公共融資,並表示南韓希望今年提高其總體減排目標;南非總統拉馬福沙(Cyril Ramaphosa)表示,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在2025年達到峰值,比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0年;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承諾到2030年消除非法砍伐森林;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指出該國決定到2035年將其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78%。像拜登和其他領導人一樣,強生談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的必要,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經濟機會。然而,一些專家批評許多國家的承諾不夠充分,其他知名國家領導人像俄羅斯與印度等,也避免做出重大的新承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在美國主辦的峰會上發表講話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他重申中國的承諾:力爭在2030年之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關於煤炭消費,習近平表示,中國可能會在其「十五五」計劃(從2025年到2030年)中「逐步降低」。俄羅斯總統普丁僅承諾到2050年「大幅」減少排放,並指出俄羅斯會認真對待其國際承諾的模糊政策。

三、臺灣應該要有所作為

        今年11月即將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會議,在舉行前中國和美國分別舉行峰會,氣候變遷已經被炒熱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臺灣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4月22日蔡英文總統表示,臺灣已經開始評估到2050年時如何實現零排放,國際社會因應氣候變化正在形成新趨勢,當多數國家談論2050年零排放轉型目標,臺灣應該積極部署將減碳挑戰轉換成產業與就業的新機會。誠如她所說:「扭轉全球暖化是這世代的課題,臺灣不能置身事外,更要找到機會在這波趨勢中與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創造多贏。」世界正在快速改變,目前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在2050年前達到零排放目標,減碳也會改寫經濟邏輯,誰能率先發展出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全球局勢扮演關鍵角色。蔡總統說:「市場供需兩端都要改變思考邏輯,把握住新商機,強化臺灣在發全球供應鏈競爭力。」這應該是我國因應當前氣候變遷提出的政策方向,也必須超前部署,就像這次「新冠病毒covid-19」的防疫,臺灣備受國際社會肯定一樣,只要你能做出好成果,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一定看得到的。此時是臺灣應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四、氣候變遷可成為緩和兩岸關係的橋樑

        氣候變遷政策是各國「軟實力」的展現,美、中兩國目前在這方面競爭激烈,現在已經轉移到「民主制度」與「極權專制」孰優孰劣的競爭,面對貧窮、對抗傳染病方面,中國都自誇做得不錯,證明其「極權專制」優越論。現在是氣候變遷議題的競逐,中國提出到2030年達到碳排放高峰期,到2060年達到「零排放」,這也表示中國在2030年前仍會大量使用石化性燃料,以消耗掉其已與俄羅斯、委內瑞拉及伊朗,甚至非洲產油國簽訂長期採購石油、天然氣等契約。其實,中國現在推動的「一帶一路」,都是以能源合作為主進行經濟援助外交,很少提及氣候變遷的合作,習近平在氣候變遷峰會所提出的目標如何能實現?令人懷疑。在美、中兩國目前都希望藉著氣候變遷議題領導世界,著實言,各國都存在其國內的制約因素,但美國提出的政策較具國際吸引力,也是臺灣應該配合的政策。兩岸之間其實除了政治問題難解之外,在非傳統性安全攸關人民福祉的議題,其實還有很大的合作討論空間,氣候變遷就是一個可以緩解兩岸關係合作的橋樑,臺灣更願意在國際社會盡己之力,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國際角色。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