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1/04/13

美日、美韓「2+2對話」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ecretary_Pompeo_Participates_in_Trilateral_Meeting_in_Tokyo_(28400351467).jp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楊志恆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第一次高層外訪由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丁率團訪問日本與南韓,開啟了拜登總統上任時所說團結民主盟邦對付中國之旅。日韓是美國兩個東亞重要盟邦,都有數萬名美軍駐守,分別針對中國與北韓的安全威脅有重要的嚇阻意義。布林肯訪問南韓之後就到阿拉斯加與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共主管外事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與外交部長王毅舉行首次的美中高層會談,奧斯丁則前訪印度,重點都圍繞著對付中國打壓民主與不遵守國際秩序,成果如何?相關國都有不同論述,整體而言是符合拜登政府聯合民主國家對付中國的主軸。 

美日與美韓的對話重點與盲點

        就美日會談的重點而言,美日同盟是美國非常倚重對付中國的合作力量,涉及所有美國關心的印太地區的盟邦利益問題,尤其是中國實施「海警法」後對日本聲稱釣魚台島主權威脅、中國軍機威脅臺海安全以及北韓非核化問題等印太安全與自由開放的問題。不過,在對抗中國方面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著墨不太多,主要原因是日本7月將舉行「東奧會」以及曾經在去年推動習近平國是訪日,這些是日本無法針對中國態度強硬的原因。在美韓關係上,南韓新外長鄭義溶雖提及合作推動北韓非核化議題,但在對抗中國方面鮮少提及。這次美日、美韓「2+2」對話只要觸及中國部分日韓其實都有所保留。美國國務院也指出這次訪問是先了解盟邦的看法,再提出對付中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是「試探性」大於「實質性」。

        事實上,隨著國際環境的變遷這次訪問是難以跟以前美國單一超強的東北亞安全環境相比擬。就美日韓同盟而言,日韓竹島/獨島主權是不解之爭,日本又存在和南韓在慰安婦與二戰時期徵用南韓勞工爭議的歷史問題,日韓爭議導致日韓雙邊軍事情報共享分裂的錯縱複雜問題,而且日本與中國還留下要邀請習近平國是訪問的問題。美韓問題是南韓文在寅總統想要改善與北韓關係支持川普與金正恩兩次的海外會晤,以及韓中經濟關因為部署「THAAD導彈」擔心再遭到中國經濟抵制,這些都是拜登政府想要重振美日韓民主同盟必須面對的矛盾關係。著實言,在布林肯與奧斯丁訪問兩國時,日本與南韓雖然給足美國面子,但在談及與中國的關係上卻是語帶保留,這些相信資深的外交家布林肯是不會不知道。 

調處日韓矛盾關係是美國未來的重點

        其實,最難處理的是讓美日韓三個民主同盟緊密合作,但是日韓的歷史認識問題難解,美國又幫不上忙。日韓元首至今已經八年沒有國是互訪,甚至最近在日韓軍事情報交換協定南韓是在最後一刻才續約,美國在未來如果無法解決日韓關係僵局,恐怕會成為「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分家的局面,難以形成印太地區的一股團結力量,更何況印太同盟南韓並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也犯不著在南海及臺海議題上得罪中國而損失在中國的經濟利益。要促成美日韓三個民主國家的團結,調處好日韓矛盾關係是美國未來的重點。

美國須能強化與日韓民主價值同盟力量方能對付中國

         日韓是臺灣的鄰邦,是中國拉攏孤立臺灣的主要對象,分化「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更是中國分化三國同盟的戰略目標,兩國在兩岸關間徘徊由來已久,美國雖然力挺臺灣,但要日韓在兩岸關係間作選擇,光是以民主價值同盟要與中國的經濟利誘比較恐有所不足。當然,美國也不是要日韓兩國在「非美即中」做選擇,何況美國也在鼓勵兩岸間開啟對話管道,調和日韓民主價值同盟合作力量促使中國遵守國際秩序,包括對香港民主活動打壓、新疆維吾兒族的人權迫害問題、武力威嚇臺灣等能採取一致立場向中國說「不」,發出同樣的民主普世價值聲音且能夠阻止中國進一步地擴張反民主的影響力,這是布林肯與奧斯丁此次訪問日韓的主要目的。

兩岸關係發展的啟示

        至於兩岸關係的未來是否能打開僵局舉行對話,畢竟還是掌握在兩岸政府手中,臺灣已經多次釋放了善意,接著就看中國的心胸。美國是非常好的友邦有能力幫忙臺灣應對中國武力的威嚇,其民主制度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符合臺灣人民所需,但他也強調不作兩岸關係的調解人,不鼓勵兩邊片面改變兩岸關係現狀。這次「美日」、「美韓」的對話對臺灣最大的啟示就是,美國是一個可恃的盟邦,但是不論日本或南韓都有他們的中國利益,臺灣也不可能完全斷絕與中國經濟互動與民間的交流,這也不是美國所期待的兩岸關係。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