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延廷(Chang Yen-ting) 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Published 2022/04/07

對共機擾臺與共艦常駐東海的觀察

中共軍機於去年一年侵擾我西南空域ADIZ的各型戰機達961架次,比起前年的380架次大幅度增加。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

 

  

  據我國國防部公布的數據,中共軍機於去年一年侵擾我西南空域ADIZ的各型戰機達961架次,比起前年的380架次大幅度增加,從其派出的各型機種和編隊搭配可觀察這些舉措,屬於中共的試探性部署,目的亦可藉此繃緊其南部戰區的部隊訓練,以及消耗我方防空力量的運用,但深層目的仍然在於鞏固南海各離島的安全。

  至於近期中共空軍出海飛行訓練的「殲-16D」則屬於現代化聯合作戰規劃的發展軍備,亦是共軍「以空護海、以海護陸」作戰準則既定的高科技裝備,在「大軍未動、電戰先行」的時代,尤其「高新系列」電子戰與特種作戰飛機的戰術補充,也是中共空軍「空海一體化」作戰部署的必然結果。

  綜觀中共機、艦頻繁出航,已對臺灣周邊海、空航路,尤其對我國防空識別區形成壓力,顯然已成為對岸常態的軍事戰略,但是從近年共軍建設規律觀察,早在胡錦濤時代即提出所謂「建設和大國地位相襯的海軍」戰略指南,即明白中共軍事擴張的戰略目的,不僅要與美國爭奪亞洲和太平洋的主導權,同時對內也強化其一貫強調「民族主義」原則,並搭配經濟市場發展,以便說服大陸人民對共產黨一黨專制統治的法理特性和不可取代性。而且趁烏克蘭局勢對峙之時,中共派出機、艦出海遠航,也頗有幾分牽制美國軍事力量的弦外之音,藉此替俄羅斯背書的意味。

展現軍事力量發展

  如以純粹軍事裝備的建力、用力與部署成效分析,從1990年代中共開始導入俄羅斯製造的第三代以上軍備開始,共軍即加緊「軍事事務革新」的期程。在1991年購入Su-27SK系列戰鬥機起,到1995年於臺灣海峽展開飛彈試射演習,約略五年之內就嘗試跨越近海「綠水」區,擺脫昔日僅限於「本土防禦」的範疇,將新一代的聯合作戰模式套用於對臺灣的軍事封鎖,進而企圖達到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影響。惟面對仍具相對優勢的美國軍力介入,讓中共自覺在軍事層級尚不足以對抗,也讓中共加深了「必須突破第一島鏈」的決心,因此在「兩國論」期間,中共便再度展開對臺軍事威懾,儘管於2005年「連胡會」以降臺海局勢大幅趨緩,但中共的軍事力量已不能再和1990年代相提並論,其海、空力量也轉向對南海各座島嶼的主權維護,這不僅是中共軍備成建制、成系統的轉型,也是共軍作戰力、保障力向附近地區的提升,達成其軍事建設階段目標,並對內部做政治宣傳,提振大陸人民的自信,以及在新世紀全球化變局之中,鞏固中共執政的法理化和唯一化的政治目的。

長航突破封鎖並鞏固外島

  到了習近平執政第二任期,中共在國際政治活動和對周邊的影響力已提升到另一階段,意即通過所謂「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需要尋找新的論述藉以突破經濟瓶頸,因此,全面重新規劃軍事部署,將原本「七大軍區」改編成「五大戰區」的目的,不單純在消除江澤民的軍隊舊勢力,更有配合軍事改革成效,達到能夠全面現代化聯合作戰的目標。「一帶一路」是大戰略主張,「科技強軍」是背後的戰略支撐,這種戰略作為約略能從「遠海長航」和「鞏固外島」的軍事演習一窺其貌,對敵採取預警態勢的先期反制與反反制,前者是對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直接展現,讓周邊戰略對手明瞭其常態化的海、空軍事活動,並非僅回應美國與地區盟友的舉措,而是借鑒了美國的軍事宣傳策略,刻意讓潛在對手明白共軍力量的發展程度已達到某種階層,藉由各種實驗性質的機、艦編隊聯合出航,引來外界的關注,待對手派出相對應的軍備抵近偵察和巡航時,再予以反偵察和情蒐,累積美國的電子信號參數情報。

  再者,亦可透過各種設想的「繞臺」航路,從戰術上摸索出可行的突破,於戰略上也日積月累在國際宣傳中,讓臺灣海峽「內海化」成為各國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此一分析可由美日南海演習的觀察予以證明,中共出海巡航的機、艦規模通常根據對手的活動程度而定,至於所謂「干擾臺灣防空識別區」只能看成附帶的一項策略。

妥善研擬相應對策

  未來中共以既有機種進行新構型研改的軍備,參加各種長航編隊,只要我方努力歸納出規律性,以及美國軍機的對應模式,我方可以研擬相應策略,才能積極爭取在臺海軍事態勢上的主動權。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