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5/10/24

美國會軍事外交委員會議員分訪兩岸希望促成臺海和平穩定

一、美國兩黨兩院國會軍事委員會議員訪問兩岸希望臺海和平穩定

  8月29日在中國「九三閱兵」前,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黨籍軍事委員會主席維克(Roger Wicker)、參議員費雪(Deb Fischer)抵臺訪問,他們睽違9年再次訪臺,賴總統親自接見;維克表示,來臺目的是和盟友討論,要採取哪些措施增進和平,並強調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所提及的「以實力求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是美國目前對臺安全政策基調;渠指出,很高興來到蓬勃發展的民主自由典範臺灣,來臺是為重申美國與臺灣現有與未來要建立和平穩定的偉大夥伴關係,在全球動盪之際來到臺灣,和臺灣政府官員會面,討論區域安全和發展,期盼透過一系列的會面討論有助臺灣。不過中國外交部對渠等訪臺回應稱,此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對此「強烈不滿」,要求美方停止製造臺海局勢緊張因素。

    9月2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晤美國兩黨眾議院代表團,代表團成員稱此次訪問旨在推動兩國軍隊加強溝通,避免潛在衝突;代表團主要由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組成,由來自華盛頓州的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率領,團員包括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議員邁克爾·鮑姆加特納(Michael Baumgartner),以及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民主黨議員羅·卡納(Ro Khanna)及克麗西·胡拉漢(Chrissy Houlahan)等人。他們除了與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會晤,還會見中國主管經濟政策的副總理何立峰、國防部長董軍、外交部長王毅,以及和中國立法機構負責人舉行會談。

    在一個月內,美國參、眾議員分別訪問兩岸,談論議題均與穩定臺海和平有關,一方面是強化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另方面是希望美中兩軍能加強溝通交流,維繫臺海和平穩定關係。事實上,這些國會議員都是反映美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對兩岸政府的政策。美國國防部改名為「戰爭部」並同時改革組織結構,所以由熟悉近年兩岸安全政策資深國會議員率團訪問。

二、川普希望強化臺美安全合作和開啟美中軍事溝通平衡兩岸軍力穩定臺海

    中國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在21日、22日分別會見美方代表團,美方以「富有成效」形容此行訪問;而李強稱代表團的到來是一次「破冰之旅」,美方代表團在與中方的對話中提到芬太尼、防核擴散及人工智慧應用等議題;根據美國駐中大使館說明,美方代表團強調,兩國需要在外交和軍事層面都開展更多對話,以尋求增進合作、和平解決分歧的途徑,媒體報導則稱,美國會代表團重申美中兩國應加強對話與透明度,並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不過中方發布官方聲明中沒有提到臺灣問題,似乎隱含中國把臺灣當成是中國內部問題,不想要和美國多討論。這種明知臺海安全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議題,卻「掩耳盜鈴」,假裝外國不干涉中國所謂「內部事務」,其實是粉飾太平。根據《人民日報》報導,董軍對代表團說,「希望各位議員排除干擾制約因素,採取建設性務實舉措,為改善兩軍關係、促進美中相向而行貢獻積極力量。」董軍表示「中國軍隊願與美軍構建平等尊重、和平共處、穩定正向的兩軍關係,同時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顯然,臺海局勢發展關鍵仍在中國要「捍衛臺灣的主權」。中國對臺使用軍事手段野心仍在,所以美國提醒臺灣要加強臺美軍事合作與自我防衛;同時透過軍事溝通緩和中國使用武力的野心。

三、川普兩岸政策將強調前美總統雷根之「以實力求和平」

    目前,臺美軍事合作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前雷根總統的名言,要「以實力求和平」,這是美國最近要求臺灣強化不對稱戰爭戰術,以及加強自我防衛決心對付中國軍事入侵的根源。沒有軍事實力要和敵人談判和平,這是不可能的事,目前中國積極發展軍事力量,軍事實力規模大過臺灣,臺灣雖小,但是臺灣海峽能夠容納的「飽和作戰軍力」有限,中國是不可能集結過多兵力攻臺,而造成在臺海重大傷亡,臺灣要防衛中國的侵略,並不困難;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利用統戰方式,利用親情、友情及同鄉情誼等,軟化臺灣人民對中國的軍事侵略野心的警覺,甚至讓臺灣軍隊懈怠自我防衛決心。從美國的觀點來看,其一直協助臺灣不被中國軍事侵略,卻眼看臺灣人民戰力逐漸鬆散,所以現在積極要臺灣人民醒過來,深知有軍事實力才有和平的基本道理;即便是臺灣親中國的政治人物想要避免兩岸戰爭,而想提出兩岸和談主張,然若無足夠的軍事實力,中國會和你談判嗎?毛澤東說「敵退我進」,我方若退縮,中國會尊重臺灣意願,舉行對等談判嗎?雷根四十多年前提出的「以實力求和平」,至今仍是臺灣能夠享受和平自由民主的法寶,這個法寶是絕對不能放棄。

四、習近平與普丁關係親密閱兵展示精銳軍力讓川普對中國威脅提高警覺

    從2022年2月俄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入侵烏克蘭開始,中國始終是站在普丁一方,即使中國和烏克蘭也有邦交,但習近平還是赤裸裸地公開支持普丁。9月3日習近平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展示精銳武器裝備,普丁是天安門城樓上貴賓,這些舉動看在川普眼裡,是提高警覺,所以在9月24日川普似乎是「報復性地」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提出烏克蘭在北約協助下,一定可以收復失土;歐盟也決定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制裁;美國揚言對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國家也提高關稅50%做為懲罰;從川普在聯合國的發言,俄烏戰爭他已轉向支持烏克蘭,此舉令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感到振奮。川普對中國的態度,因為習近平不讓步態度和炫耀中國軍力強大,令川普惱怒,而且在全球氣候變遷問題上更是和川普主張對立,並以世界領導國自居。川普規劃明年初將訪問中國和習近平會晤,但在10月底月舉行的APEC峰會時,他將先會晤南韓總統李在明和日本新選出的首相見面,和習近平會晤,將只會是對美中經貿關稅談判互不滿意協議,做最後確認而已。但未來在美中軍事關係方面,川普則會參酌這次兩院國會議員訪問兩岸政府的結果做決定。

五、川普強調自己任內中國不敢入侵臺灣,習近平侵臺應有許多顧忌

    8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晤前受訪表示,過去習近平曾親口告訴他,只要他還在任內,中國就不會對臺灣動武,川普也強調,習近平表示願盡最大努力推動與臺灣的「和平統一」;中國對這個敏感問題的反應都和平常一樣的論調,臺灣問題攸關中國核心利益與民族尊嚴,是美中關係中「最重要也最敏感的議題」。美國政府應恪守「一中原則」與美中聯合三公報的承諾,妥善處理臺灣相關議題,以維護臺海局勢穩定。這種回應的方式,是要避免美中在臺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那就需要美中兩軍的溝通對話。但最近美國國會議員訪問中國時,既沒見到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也沒見到兩位副主席,只見到沒有作戰指揮實權的國防部長董軍,兩國兩軍的軍事交流溝通,沒人做主。莫非中國軍隊是擔心和美軍和盟國作戰會失敗,含混其詞。習近平欲「武統」臺灣,應該還有許多不可告人顧忌,尤其是中國軍隊幹部的貪污腐敗。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與立場。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