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5/09/09

中共興建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評析

7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赴西藏參與水壩工程動土儀式。(圖片來源: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2776.htm)

 

中共興建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評析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7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赴西藏參與水壩工程動土儀式,20日中共官方接著宣布成立央企「雅江集團」,主要負責運營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電工程事務(下稱「雅下水電工程」)。此工程包括5座梯級電站,裝機容量相當於三峽工程的三倍,預計年發電量會超過3,000億度,項目總投資約人民幣1.2兆元。然而此項目涉及跨境河流水權爭議,自四年前計畫公布以來,下游的印度及孟加拉等國為此多次表達抗議。中國官方也多次否認下游國家所提出的質疑,堅稱該項目不會對下游國家產生負面影響,並會與沿岸國家保持溝通。

李強主持開工展現水電戰略國家層級定位

 首先,水壩工程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親自開工,中共官媒報導李強在出席動土典禮時表示:「雅下水電工程體量大、周期長、影響遠,堪稱世紀工程」、「把雅下水電工程建成新時代的重大標誌性工程」,可見這項工程具國家戰略的重要性。按官方規畫,若順利建成將成為中國繼三峽後又一項具全球影響力的工程,展現國力與工程實力,且能將原本西部大開發計畫中屬於國內性質的「西電東送」,升級為「亞電互聯」,也就是透過電力的「互聯互通」,向東南亞地區輸出電力。

 其次,此一水電工程象徵中國將水資源納入能源戰略與地緣政治布局,也強化對青藏高原水源的掌控,而反應最為激烈的首推印度,除了不滿中方不斷淡化水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外,更認為中方可能將水壩「武器化」,建成後中國可透過上游水量調節,進而控制下游的印度各邦。事實上,2021年7月習近平赴西藏考察時,一反過往中央領導人赴西藏第一站多是拉薩的慣例,從林芝入藏後直奔尼洋河水電站,此一考察點的選擇所考量的便是水資源控制。就此而言,雙方若無有效的跨境治理與合作機制,這項工程不僅構成水資源分配問題,也可能升高邊界對抗風險,對區域穩定帶來長期挑戰。

生態文明口號難掩戰略與經濟優先現實選擇

 中共將水壩「武器化」在中印間為「現在進行式」,在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早已是「過去完成式」。雲南境內多條河流的水電站遍布,已引發中南半島多國的抗議,此外,中國國有電力企業在寮國、緬甸及柬埔寨等國多處投資、興建水電站,一方面有協助「開發」的國際合作功能外,另一方面,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中國確實掐住此些國家的「咽喉」。

 再者,從經濟角度來看,雅魯藏布江水力發電工程確實可以消化中國部分國內剩餘產能,如鋼鐵、水泥、機械製造等,在長期經濟下行、內需消費不振、美中關稅戰、科技管制等背景下,透過政府投資確實多少有提升經濟增長的作用。然而,在巨大的投資與收益間是否相稱仍待商榷,更重要的是,此一工程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將是無可彌補的。雖然李強在動土典禮的致詞提及要「格外重視生態保護,確保生態環境不受損害」,實際上,雅魯藏布江流域很多地區的荒漠化日益嚴重,此一開發將會進一步加劇荒漠化,另一方面,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生物多樣性豐富,被譽為「天然植被博物館」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因此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國家公園而非水電站。

 近年中共不斷強調「生態文明」,高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然而,在面對「雅下水電工程」的國際戰略意涵,以及拉動經濟的效用,中共官方在其間的權衡與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