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陳育正(Chen Yu-cheng)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5/10/08

中共擴大舉行九三閱兵對臺灣的軍事訊號

中共於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典禮。(圖片來源:http://www.locpg.gov.cn/20250903/62ab93de0d0b420e83a0b58799d5dbba/c.html)

 

中共擴大舉行九三閱兵對臺灣的軍事訊號

 

陳育正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中共於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典禮,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與會外賓陣容包含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突顯中共與「威權軸心」在外交上的精心表演。對臺灣而言,此次閱兵不僅是中共對抗美國主導秩序的象徵,還是展現其軍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並且隱含對我國戰略壓力的警訊。

塑造「大國復興」態勢

 首先,這次閱兵清楚展現中共試圖主導戰爭記憶與歷史詮釋權。藉由對老兵與抗戰烈士的致敬、強調中國是「東方主戰場」的角色,中共重新描繪自己在二戰中的貢獻地位,藉此將自身與「正義、和平、勝利」的價值高度結合。這樣的歷史論述,不僅針對外國觀眾,也為國內社會注入民族主義與政治忠誠的精神意識動員,然而,實際上這種敘事明顯扭曲歷史事實。

 習近平在閱兵談話中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這句話不僅是對歷史勝利的肯定,也隱含對未來大國崛起目標的戰略意圖。中共透過閱兵展示其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讓國際社會接受由共產黨領導的大國崛起,視之為一股「不可逆的歷史潮流」。尤其是在當前中共面臨經濟成長壓力、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擴大閱兵某種程度上也扮演穩定社會與凝聚信心的內部宣傳工具角色。

 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同框出席這一活動,被解讀為「動盪軸心」再次合作。這一舉動與中共近年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反對「零和博弈」的外交論述相呼應,目的在對抗由美國主導的印太安全架構。即使習近平在此次談話中未直接提及「臺灣」,但從政治語境與戰略布局來看,臺灣長期被中共視為「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所承受的政治與軍事壓力,自然在這套敘事框架中升溫。因此,有必要密切關注北韓、俄羅斯與中共在臺灣議題上的互動趨勢。

傳遞戰略威懾訊號

 根據中共《戰略學》一書的觀點,展示新式武器即是一種「戰略威懾」(strategic deterrence),其目的在於迫使對手重新評估介入臺海或其他軍事衝突所需承擔的風險與代價。筆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共向美國釋放的戰略威懾訊號。在此次閱兵期間,共軍對外公布一系列先進武器,包括極音速飛彈、無人作戰系統、更新版的洲際核導彈等。其中,防空飛彈HQ-29、巡弋飛彈CJ-1000、洲際彈道飛彈DF-31BJ、DF-61,以及DF-26D等,可能都是首次對外公開。

 與此同時,筆者亦留意到,共軍在航母艦載機方面的能力似乎更具備執行遠海任務的條件。此次閱兵中,計有J-35、J-15T等航母艦載機亮相,預警機KJ-600也預計將納入航母編隊運作。這些動向反映出共軍航母作戰能力正逐步朝向藍水海軍目標邁進。

 另一方面,共軍對外展示其水下無人潛航器、水面無人艦艇,以及無人布雷系統等新式裝備,同樣引發廣泛關注。中共軍事專家指出,這類裝備除了可在特定航道執行偵巡與封鎖任務外,戰時亦能與其他無人作戰平臺協同攻擊敵方艦隊。這意味著中共正建立一套與美軍近年所強調的「將臺灣海峽打造成地獄場景」(hellscape)概念相抗衡的作戰構想。

強化新質戰力以創造戰略不對稱優勢

 本文礙於篇幅限制,無法逐一呈現共軍在「軍隊建設」方面的各型先進武器,亦無法進行詳細解析。然而,至少可理解中共正藉由發展新型裝備,強化其「新質戰鬥力」,以彌補在傳統作戰平臺上與美軍的差距,進而創造「不對稱」的戰略優勢。

 本次9月3日的擴大閱兵是中共對內強化政治正當性、對外傳遞戰略意志的重要工具。中共透過操控歷史記憶來掌握敘事權,以及藉由武器展示凸顯其軍事力量正逐步縮小與「世界大國」之間的差距。對臺灣而言,關鍵在於持續留意共軍如何將這些新型軍事裝備融入實兵演訓之中,並同步在戰術設計、國防政策與國際安全合作等層面進行相應調整,以符合日益變動的區域軍事態勢。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