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4/04/10

2024中共「兩會」總體觀察

3月4、5日中共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分別開幕。(圖片來源: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8898.htm)

 

2024中共「兩會」總體觀察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3月4、5日中共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分別開幕,與疫情爆發初期的2020年相同,會議僅為期七天,日後在無重大決議情況下,七日會議或許將成為常態,此亦代表「兩會」的重要性在中共的政治議程中角色的弱化。以下提出今年「兩會」的幾項觀察。

明確黨政關係:黨決策、國務院執行

 在習近平上台後,不斷透過如「深改委」等頂層設計機構的設立、黨內條例(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以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強化黨的領導權,並削弱國務院的權力。而在此次「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幾乎與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致。此外,取消了具三十餘年慣例的「國務院總理記者會」,既不會有意外的提問,也不會有意外的回應,且也完成了42年來首次對《國務院組織法》的修訂,其中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最為關鍵。因此,此次「兩會」更加凸顯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在黨政關係方面,黨是決策機構,國務院負責執行,總書記與國務其他常委間是「上下關係」,過去「黨委揮手、政府動手、人大舉手、政協拍手」的情況也將更為明確。

中國式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報告》

 今年《報告》對情勢的「定性」是「戰略機會和風險挑戰並存,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顯然優於去年美中因「氣球事件」後的「風高浪急」到「驚濤駭浪」,雖也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但側重於「發展」,其核心便是「新質生產力」。此一詞彙在去年九月習近平於黑龍江考察時提出後,即頻繁出現在所有黨政的經濟報告中,一方面來自產業轉型的科技創新、美中科技戰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來自人口紅利驟減後對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迫切。按官方的說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的當代先進生產力」。然而,近幾年中共推出諸多「新詞彙」,如全過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甚至是對台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都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而地方政府與相關部委也都須積極學習、探索與詮釋。

對台工作將著重在國際

 《報告》因較去年少了「和平統一」,再加上軍事預算增加7.2%而引發國內輿論熱議,甚至提出中共採取「非和平手段」迫近。然而,對台工作原本即非國務院權責,之後包括對台工作小組三大要角習近平、王滬寧與王毅在不同場合皆提及「和平統一」。事實上,中共對台政策向來具連續性,不應過度解讀也不可過度輕忽,否則無助情勢的判斷。反倒需留意王滬寧於「對台工作會議」中提及「鞏固擴大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以及王毅在「外長記者會」提及的「國際社會遵守一中原則的『全家福』照片」。近年中共在「一中原則」國際化著力甚深,也加大對開羅會議、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舊金山和約》及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研究,試圖塑造從歷史與國際關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詮釋權與話語權,相信也將會是今年對台工作的主軸,我方不可不慎。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