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12/02

APEC、G20及COP29接連舉行美中爭奪國際影響力消長之評析

一、APEC、G20及GOP29共同聲明強調的重點

    11月6日美國總統選舉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國際間接連舉行三個重要會議,一是APEC領導人非正式峰會,15至16日在秘魯利馬舉行,會後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強化自由貿易與區域連結,並重申關注過去討論的包括因應氣候變遷、確保糧食與能源安全、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以及提升供應鏈效率等,也觸及擴大女性參與經濟、促進邊境管理合作、打擊貪腐等議題。國際矚目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後一次會面,也同時登場,雙方強調繼續維持兩國領導人會面和正常交流機制重要性,拜登重申既有政策立場的重要性,尤其是臺海和平穩定;習近平強調中國的紅線不可逾越。二是「20國集團」(G20)會議,18至19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聲明強調中東加薩地區與烏克蘭衝突所造成的痛苦早日解決;同時呼籲各方在氣候變遷、減貧和補償金等政策展開合作。拜登也是親自與會,並參觀亞馬遜河流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破壞情形;中國則安排習近平在峰會後正式訪問巴西,與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總統簽署多項合作協定。三是「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9),11至24日在亞塞拜疆首都巴庫(Baku)召開,由於與會各國對共同聲明爭議相當大,會議一再延長,爭議難解關鍵是經濟發展先進國家對落後國家鉅額的補償,認為中國、印度等經濟高成長國家必須共同分擔補償金,遭到兩國反對。由於該項爭議問題與G20會議討論的氣候變遷和貧窮解決議題有關,因此,COP29的與會國請G20國家領袖在他們的會議中協助排解,24日終於達成經濟發達國家須在2035年前,每年籌集3,000億美元資金共識,做為開發中國家的補償金。

二、川普強調「美國優先」讓中國在國際合作占上風

    在APEC與G20會議中,中國要求讓市場更開放,不應課徵高關稅造成壁壘,而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強調美國的經濟利益優先,使「美國再偉大」(MAGA),在國際關係上主張單邊主義,凡是對美國沒有利益的國際合作,川普都消極以對,尤其是氣候變遷的國際合作,他對國際社會關於溫室效應的主流論點,非常排斥,揚言要再度退出「巴黎協定」;不過,即將卸任的拜登總統是贊成國際合作應對氣候問題,而且與中國在氣候變遷問題上是合作的;但是,對補償金的付出,兩國仍有很大分歧。整體而言,美國前後兩屆政府在三個國際會議的共同聲明是「分岐大於共識」,尤其是川普的立場和主流的國際社會看法差距很大,APEC、G20、COP29共同聲明對川普而言,形同一張白紙,尤其是氣候變遷問題讓中國看到分裂美國國內團結的破口;歐盟一直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也因為川普反對立場,看到分化美歐的合作機會,變成有助於中國成為國際合作領導者。情勢發展習近平是占上風。

三、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不善盡國際扶貧義務

    對習近平而言,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國力,是他提升國際影響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途徑,造福中國人民是次要目的。今年APEC、G20與COP29舉行前美國總統選舉川普勝選,已經改變美國未來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特別是主張多邊主義的拜登總統所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的敗選,已經注定過去4年拜登政府與歐盟、北約的合作政策將會變質,美國和歐洲國家關係會漸行漸遠,尤其是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川普大力提倡石化業的發展與歐盟背道而馳。安全與外交方面,美國可能會失去歐洲的支持,甚至失去主導世界秩序的地位。反觀中國,在習近平極權專制領導下,在國際上利用「大外宣」,將中國吹噓成與開發中國家立場一致,主張多邊國際合作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領袖,將國際情勢引導到對他有利的局面,尤其是利用G20與COP國際會議,趁機強化成員國和中國關係,使得美中爭奪國際影響力的較勁,有利於中國。不過,在國際會議中也出現不同的聲音,許多國家質疑中國外匯存底已經是世界第一,還能認為他是開發中國家嗎!在近幾年的COP會議上,許多國家認為中國已經很富有,也要付出高額補償金給貧窮國家,過去中國很投機地迴避這個問題。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不盡扶貧的國際義務,還辯稱自己是開發中國家,這是公然向國際社會說謊!

四、習近平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使美歐企業對中國市場失望

    根據中共媒體報導,習近平近來連續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包括高失業率、房地產業不振、地方政府欠債等,導致人民不願多消費,內需不足,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其實,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習近平政治上堅持要走社會主義路線,並在經濟上提出社會主義的「政治性」口號,例如,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要炒作。」目的是要人民不可學習西方自由市場經濟路線,所以人民的消費不可能扮演刺激與提高內需的角色。中國經濟成就是過去「出口導向」時期,高成長大量賺取外匯累積而成,到今年9月,中國擁有外匯存底金額為3兆3,164億美元,世界第一,且還在增長中,這些財富都被習近平運用來發展軍事建設與援助外交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西方國家一直期待中國人民富裕,消費量增加成為龐大的需求市場,落差很大。迄今,美國或歐盟國家已經看清楚中國經濟上是受中共政治控制,只進不出,中國高科技技術是用強迫外國企業轉讓和竊取的方式獲得,透過自己研發的相當少。中國市場其實是由中共控制,不是透過市場機制運作的,所以,美歐國家現在只有用高關稅和中國經貿交流。所謂龐大中國市場不是因為有14億消費人口,而是由中共專制決定需求量的「經濟籠子」,習近平所謂供給側改革社會主義理論,就是由中共來決定外國企業准入,和中國場進口的需求量,這其實是中國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看清這點,令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美歐企業家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十分失望。

五、中國分裂美國與分化美歐合作關係對印太地區影響

    印太地區國家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是,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是否會持續領導同盟國合作對抗中國軍力擴張威脅區域安全,特別是臺海、南海和東海釣魚臺海域和平穩定,川普對與歐洲國家合作相當消極,是否會影響到北約同盟國再派遣軍艦到印太地區,支持美國自由航行政策的意願?以G20會議時各國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活動保持低調甚至尊重程度而言,各國支持美國意願是比以前提高,這種情勢發展對地區的和平穩定將投入不確定變數,特別是氣候變遷國際合作問題,它是美國與歐洲國家合作重要象徵,川普不合作態度,已經給中國分化美歐團結的大好機會。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電動車取代燃油車,與歐盟倡議在2035年不再出售燃油車是一致的,美國不再提倡生產電動車將使得與歐洲國家在經濟合作分道揚鑣,而且將歐洲國家的經濟合作利益推向中國,進而使得美國與歐洲盟國在安全外交合作弱化,特別是川普經常稱讚普丁(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的極權專制,對以民主「普世價值觀」一致的美歐國家而言,無疑是增添一道難以癒合的疤痕。世界格局將因川普因素分裂美國團結,也分化與歐洲國家合作,而越加走向有利於中國倡議的多極格局情勢發展,美國未來能否再憑一己之力主導國際情勢發展?很難說。世界將可能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時代。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