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5/01/13

川普對中國強硬習近平解決經濟困境手段捉襟見肘

一、川普選定閣僚對中國態度強硬

    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選舉前喊出,將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產品課徵60%高關稅,令目前處於經濟困境的中國壓力更大。到目前為止,川普提名的外交與經貿閣僚人選,大都是對中國強硬派,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白宮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和駐中國大使帕度(David Perdue)等,未來四年,美中關係將會是緊張與摩擦不斷的局面。中國對此採取許多應對措施,特別是加大財政支出以解決中國經濟困境。由於習近平堅持「由上而下」的經濟方針決策方式沒有改變,把川普執政未來四年視為美中較量高下的關鍵時期,且認為「東升西降」是必然的趨勢。據媒體披露,中國政府告知各企業的經濟專家,在分析官方政策和提振投資者信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其實,經濟分析師對習近平的建議,是要他果斷地採取行動清理房地產問題、全面重組地方政府債務,及大力促進消費。但是,習近平卻選擇加強國家控制,而非實施必要的改革。經濟專家經常告訴中國人民,開啟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領導人鄧小平,曾專注於中國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融合,使得經濟快速高成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儘管中國的經濟問題在習近平上台之前就已經出現,但他掌權已經十多年,未能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政府顧問私下議論中國已經「失去的十年」。迄今,川普與習近平已經展示未來兩國對峙政策,待川普就職後,「強硬川普」會對上「強硬習近平」。

二、川普親信馬斯克角色—強硬中妥協仲介

    去(2024)年12月20日,美國政府撥款法案中被去掉一項重要條款,對美國人在中國投資實施新的限制,尤其是人工智能(AI)、半導體和量子計算等先進技術。眾議院民主黨重量級的撥款委員會議員羅莎·德勞羅(Rosa DeLauro)指責,電動車廠商特斯拉(Tesla)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為保護自身在中國投資而密謀推動刪除該條款,馬斯克「已經在中國一些關鍵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並且與中國領導層關係密切」,這令人擔憂。馬斯克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將對川普政府對中國強硬政策立場產生腐蝕性影響。事實上,馬斯克在上海設立特斯拉工廠,中國總理李強為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給予超常規的禮遇,代價就是幫助中國培訓技術工人,把電動車的生產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目前,中國電動車產量已經超越美國和歐盟國家,特斯拉在中國的電動車市佔率雖下降,但是,在其他項目投資包括電池等仍然受到禮遇,和李強的親密關係更是堅定。所以,當川普在競選期間宣稱要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60%高關稅時,習近平就有意要馬斯克擔任說客,要求川普不要嚴厲地對待中國。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川普如何定位馬斯克的角色,尤其川普選定的閣僚大都是對中國強硬派,川普如何調和他們和馬斯克的合作關係。根據川普第一任總統初期的經驗,將沒有配合他的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與國安顧問佛林(Mike Flynn)撤職,換成配合的人選。對川普而言,經濟利益是超越政治的,他在競選期間強調「美國優先」,都是著重經濟利益優先,而不是全球外交領導,因此馬斯克對川普的重要性,可能會大於盧比歐;習近平在經濟利益透過馬斯克仲介,損失應會減少,使得川普對中國強硬將侷限在經濟利益,然在其他領域,妥協性是相當高。

三、習近平解決中國經濟困境手段「近利」且「長空」

    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主要有三:嚴重的房地產危機、地方政府高債務、消費需求疲軟。中國政府所提救經濟的措施,是加大政府補助,已經公開的額度是今年投入3兆人民幣,包括:補貼計劃、更新設備、投資驅動創新的先進產業等刺激消費。其中,一大部分將用於投資「新質生產力」創新產品研發,例如電動車、機器人、半導體和綠色能源。中國計劃將今年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提高至創紀錄的4%,並維持5%左右經濟成長目標。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中國最近採取這一系列政策寬鬆措施,和最近強勁的出口幫助減輕房地產低迷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給予樂觀的評估,並上調2024和2025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不過也警告中國經濟現在正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需求低迷、消費者信心疲軟、地方政府債務高、人口老齡化以及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整體而言,中國政府採取的救經濟措施,都是針對當下問題而發,長久之計,還是要將中國建設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吸引外國出口到中國市場,而不是仍然依賴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這種轉變,中國人民的生活觀念也必須改變,然十分困難。美國是「消費刺激經濟發展」的經濟體,人民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輕鬆地向銀行借貸來生活,很穩定,和中國「賺多少錢,才花費多少,並儘量儲蓄」,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觀。其實,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鄧小平融合美國的經濟生活觀發展起來;習近平卻只想賺取美國的錢,消費方面卻批判美國浪費,這是矛盾的邏輯。習近平堅持中國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其實就是他堅持的「由上而下」指導性經濟發展模式,是集權國家治國方式,和西方是不一樣的。這種矛盾,注定習近平目前所推動解決經濟困境措施,將會是「近利長空」,中國經濟還是會再出現困境,習近平解決經濟困境手段也會捉襟見肘。

四、中國拉攏印太國家但成效有限

    中國宣稱在南海、東海和臺海擁有主權;美國在上述地區也有重大的戰略利益,而且有強大駐軍。美國總統大選前,中國已經在印太地區拉攏的外交工作,最明顯的是對南海國家;去年習近平分於8月及11月邀請越南總書記蘇林、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印尼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等訪問北京;王毅和日本外相岩屋毅討論開放日本水產品輸入中國,岩屋毅邀請王毅訪日協商首相石破茂和習近平舉行峰會;另中國主動開放澳大利亞龍蝦進口;與南太國家開展氣候變遷合作等。不過,中國在這些問題的主張,都只強調既定政策與利益的維護,改進雙方關係的空間相當有限,拉攏外交的成效亦有限,尤其菲律賓與美國合作,和中國對峙關係都還在升高中;日中在釣魚臺海域的主權爭議,也不會改變;美中在印太地區摩擦還是會持續,而川普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只會更強硬。

五、以「實力為和平後盾」將會是地區穩定的基調

    拜登(Joe Biden)總統最近連續軍售臺灣高科技武器,包括最先進戰車和戰機的零組件等。而川普新選任的副國防部長費恩柏格(Stephen A. Feinberg)要求臺灣要提高國防支出,意味著將來要臺灣付出更高的經費軍購高科技武器,川普政府應該會放寬高科技售給臺灣。因此,拜登政府堅持協助臺灣對抗中國軍事侵略政策,將在川普上任後落實武器軍售臺灣,使臺灣在防衛臺海和平安全穩定更有力量。美國和東亞國家軍事合作,也將會在川普要求增加國防費,更強化威懾中國軍事擴張的力量,以「實力為和平後盾」,將會是未來地區穩定的基調,不再任由中國單方面以武力威脅地區安全;而習近平想要解決經濟困境,更必須收斂對外軍事行動。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