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5/07/31

美總統川普對印太地區國家新關稅政策與對付中國意涵

一、川普新貿易關稅政策對印太同盟友邦與中國的戰略意涵

 7月23日美國對日本貿易談判達成協議,8月1日日本將支付美國15%關稅,且承諾將投資美能源、半導體等重要產業5,500億美元,還有很多協議將繼續洽談中。另7月22日美菲也完成貿易談判協議,菲律賓將對美國開放市場並實施零關稅,而美國將對菲國進口商品課徵19%關稅,比先前要課徵的稅率低1個百分點;同日,美國與印尼也達成貿易協議,將放寬印尼對美國關鍵鎳礦產出口限制,經過談判關稅從預定32%降低至19%。7月30日,美國宣布對南韓課徵15%關稅,附帶條件是投資美國3,500億美元,特別是在造船業。8月1日,白宮公布臺灣稅率為20%,比日韓稅率15%高,賴清德總統對此表示,美方先對臺灣公布20%的「暫時性稅率」,主要原因是,因為談判的程序安排,臺美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因此,美方先對臺灣公布20%的「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有更好結果。其實,美國對印太盟邦仍然提高稅率以平衡其貿易逆差,但比較低,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聯想到與盟邦的安全合作有關,換句話說,川普在決定最後稅率時與安全合作無形中掛勾,而且利用談判將日本汽車製造、南韓造船、臺灣晶片製造等專業,結合美國相關企業,集聚成高科技製造業世界中心。相對地,對安全關係主要對手中國,談判還在進行中,距離8月12日實施新關稅政策,雙方同意將延長3個月,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談判是想要尋求一項相互有利交易的結果,他對中國戰略物資稀土、和中國市場完全開放有高度興趣,這是和掌握中國經濟發展情形有密切關聯,不但可以透明化中國經濟發展支援「一帶一路」外交情形,也可窺視中國賺取貿易順差發展軍隊建設實情,是「寓經貿談判」而掌握中國外交軍事動向策略,戰略意義相當深遠。

二、臺美貿易談判遲緩美議員重視臺美安全合作相當積極

    川普這次貿易關稅談判,是以「平衡貿易至上」為原則,和貿易逆差大國冷酷地談判,像是鄰國加拿大(暫定)35%和墨西哥稅是25%(暫定);和印太地區盟邦關稅雖略為低些,但大都是以加大對美國投資為代價。臺灣談判代表一直在爭取對臺灣最有利的稅率,盼完成維護國家、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與確保糧食安全四項任務,達到促進臺美雙邊貿易平衡,並增進雙方科技及國安等多元領域合作兩項目標,至於是否有附帶條件再降低稅率,目前未定。不過,臺灣談判最有影響力籌碼是台積電晶片製造,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已經承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總投資金額達1,650億美元,為全球最大晶圓製造地之一。臺灣目前雖沒有與日韓同獲得15%稅率,但美方仍想要臺灣加碼對美國投資之心一定有的,特別是把將在中國投資晶片與AI廠,移到美國。

    其實,除了對臺美談判經貿之外,美國還是非常關心臺灣安全。美國三位共和黨國會議員湯姆·蒂芙妮(Tom Tiffany)、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和安迪·奧格爾斯(Andy Ogles)在最近給盧比歐(Marco Rubio)國務卿的信中說:「獲悉臺灣總統賴清德即將過境美國,希望您或其他內閣級官員考慮在此次重要停留期間親自與他會面。」這和臺灣國內反對政府的媒體批評報導,美國因為正在和中國貿易談判,對臺政策壓低姿態,不願得罪中國,大異其趣。更令人敬佩的是,美國眾議院今年5月5日一致通過兩項支持臺灣的重要法案,分別為《臺灣保證實施法案》和《臺灣國際團結法案》,這兩項法案旨在加強美臺關係並支持臺灣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前者要求美國國務卿定期審查國務院關於與臺灣關係的指導方針,至少每五年審查一次,且必須向國會提交報告,其實質意義在於確保美臺關係的持續發展和強化,並透過定期審查機制保持國會對美臺關係發展的監督權;後者明確指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並未解決臺灣在聯合國或任何相關組織中代表權問題,也未就中國-臺灣關係採取立場,更未包含任何關於臺灣主權的聲明,該法案闡明美國反對任何試圖在未經臺灣人民同意的情況下,改變臺灣地位的行動,也要求美國政府指示其在各國際組織的代表,支持這些組織抵制中國扭曲有關臺灣的決定、政策的企圖。臺灣國內目前正陷入政治紛擾中,但是,美國國會議員卻不斷地送來溫暖,臺灣朝野政黨實在應該好好深思,臺灣民主自由是得來不易,美國友人的關切,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現狀。

三、美中貿易談判中國態度強硬不願對美國示弱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目前中國正承受著來自美國川普總統調高關稅,以平衡美中貿易鉅額逆差的打擊。習近平承認,中國目前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但誠如川普稱,習近平非常強硬,「極難與之達成協議!」川普這樣的表態,最感到奇怪的是習近平。其實習近平不喜歡川普行事風格,而且將川普總統任期內視為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導的戰略機遇期。目前,世界各國領袖仍然以自己國家的經貿利益為優先考量,和美國陸續展開談判工作,對美中兩國領導人的關係沒有特別關注。著實言,習近平幕僚一定會勸他,繼續採取強硬姿態,被動地回應川普提出的條件。習近平至今沒有意思要邀請川普訪問中國;川普也說無意在未受邀請下訪問中國。習近平自始認為川普在擾亂世界經貿秩序,認為他不受美國人民普遍歡迎,更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的友邦關係惡化,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氣候變遷」等國際組織,習近平自認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對於川普這樣的談判對手,習近平是不會示弱。值得關注的是,在談判過程中,川普反而有逐漸軟化跡象,特別是將重心放在如何與北京方面達成「一筆經濟交易」上,著眼於為美國企業和技術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這和川普剛上任時揚言要對中國課徵高關稅,是讓步了。從客觀角度言,川普就談判立場而言,逐漸居下風。不過,軍事實力美國目前仍然是世界強國,中國得敬畏幾分,不至於兵戎相見。

四、印太地區安全情勢正在蛻變中

    這次川普和各經貿對手國的談判是美國一次外交關係的調整,主要經貿對手國已經對美國調整看法。川普的確是重視美國經濟利益,不過,還是對盟國友邦安全合作關係有所考量。7月30日,中共舉行政治局會議,其實,真正目的還是討論未來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強調要加強開放市場和擴大內需等,不過,習近平依舊強硬面對美國的談判。整體而言,川普經過這次關稅談判是已經重新詮釋美國外交關係,至於是否實質地改變政策,尚不明朗,特別在美臺關係上,對臺軍售方面,川普會滿足臺灣自我防衛的武器裝備需求。所以,今後臺灣朝野政黨更要團結一條心,對待中國侵略野心,不再受中國統戰而阻撓政府軍購政策,延誤國防與軍隊的建設。印太地區的安全情勢正在蛻變,尤其是臺海和平穩定,臺灣責任是加重了。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