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2/05/26

韓新任總統親美及「美國東協特別峰會」強化印太戰略聯盟穩定台海

一、印太安全環境改變

5月10日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就職,接見日本特使林芳正外務大臣時表示,希望他與岸田首相共同努力改善兩國關係,亦表達想見岸田首相的意願。在當選總統後,尹錫悅最優先的外交工作就是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話,且4月3日他即派遣韓美政策協商代表團訪美,代表團轉交了尹錫悅給拜登的親筆信,展現美韓同盟的堅定意願,顯示其力促美韓關係升格為全面戰略同盟,以共同應對北韓核武發展、經濟安全問題等一系列新挑戰,特別是有關韓國有意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這點象徵穩定東北亞安全情勢之「美日韓同盟」力量將更加緊密、壯大。5月12日,拜登在華府召開「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有八位東協國家領袖親自參加,菲律賓新任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因還未上任而由外交部長代理,緬甸則因人權紀錄不佳未受邀請。會議聚焦討論南海問題與美國的印太經濟戰略架構,主要是針對中國在南海及東南亞的軍事及經濟擴張對區域安全及發展構成之威脅。韓國外交轉向親近美日,加上拜登主動舉行峰會拉近美國與東協國家安全與經濟關係,等於是將印太戰略聯盟內涵擴大與充實,彰顯美國要以遵守國際規則與秩序對付中國。在俄羅斯仍持續進行入侵烏克蘭戰爭,歐美民主國家與專制獨裁蒲亭(Vladimir Putin)對立之際,印太安全情勢的上述轉變對中國是有嚇阻的意義。

二、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親美,將強化「美日韓」同盟

韓國新總統尹錫悅未來五年之外交將持「親美」立場已很明確,5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將先訪問韓國與尹錫悅會晤後,再赴日本參加在日舉行之QUAD峰會。就目前的國際情勢而言,韓國親美並改善與日本關係有助強化印太戰略聯盟力量,且「美日韓同盟」的強化對東北亞區域的安全及穩定尤其具有積極意義。美國在東北亞強化「美日韓」同盟,在南海則深化與東協的安全合作,可視為加強對中國軍事擴張的嚇阻,在地緣政治上對台海安全而言是有利的發展趨勢。台灣與美國有《台灣關係法》的連結,這樣的連結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聯盟密切相關,對美國團結印太聯盟力量共同牽制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兩岸爭端亦有正面意義。整體而言,尹錫悅外交親美,有望改善韓日關係,加上拜登加大力度與東協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已使印太地區安全情勢發生改變,越來越朝強化嚇阻中國軍事擴張的方向發展。

三、印太戰略聯盟更加壯大

(一) 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內容

拜登在華府召開美國與東協峰會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化擴張危及周邊國家主權及利益,且中國藉「一帶一路」政策擴大在東南亞影響力,企圖將美國的戰略利益排除在區域外,尤其是南海周邊區域,故在這次的峰會中,美國宣布了擴大與東協海上合作的新計畫。拜登政府推出6,000萬美元的區域海事倡議計畫,其中包括向東南亞國家轉讓船隻,以提高這些沿海國家執行海事法的能力,並打擊非法、未事先通報和無管制的捕魚活動。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朴正鉉(Jung Pak)表示,「我們看到中國對南海聲索國採取了越來越咄咄逼人和脅迫性的行動,我們將繼續與該地區及其他地區的所有盟友和夥伴合作,以確保南海的自由與開放。」除了南海議題外,5月12日白宮還宣布了一項超過1.5億美元的新計畫,包括對東協國家的基礎設施、共享科技技術、有關東南亞國家對抗疫情所需之衛生安全協助等,也包含美國具有優勢的高等教育資源相關援助,強調美國與東協10億人口的聯繫,是具前瞻性的合作計畫。最重要的是美國尊重東協一體化發展的主體性,並未要求東協國家選邊站,而是藉著經濟性的協助與安全上的合作,重塑過去東協國家「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格局。

(二) 美「印太經濟戰略架構」與中「帶路戰略」競逐勝負已分

儘管美國積極拉攏東協國家,這次峰會中東南亞國家較重視的還是經濟利益。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除深化中國和東協的雙邊夥伴關係,也使兩者與其他亞太國家的經濟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目前國際疫情還在大流行,全球貨物流通及供應鏈受阻,俄烏戰爭又導致全球能源上漲及糧食短缺,造成國際經濟發展受挫,故拜登這次召開峰會能否提供東協國家經濟利益甚為關鍵。東協經濟社群副秘書長辛格(Satvinder Singh)在中國媒體指出,東協和中國如果能夠共同推動RCEP框架下更廣泛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建立更緊密、更強大的區域價值鏈體系,是有很大優勢,因為RCEP作為一體化市場,覆蓋之人口數量、經濟量體及貿易總額都佔世界總量近1/3,不過,RCEP還包括日本與韓國,他們應該不會讓中國占盡好處。最近美國推動的「印太經濟戰略架構」旨在補強其在印太地區與各國經濟合作的空白,與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政策與主導的RCEP形成戰略競逐。就地緣政治而言,美國在美中競爭是佔有優勢的,因為美國有日韓等親密盟友這項「正資產」,而中國藉著軍事力量威脅周邊國家安全則為其帶來許多「負資產」,故就長遠發展而言勝負已分。

四、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助長民主同盟力量擴大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在北約國家加強軍事支援後,逐漸出現對俄羅斯不利的長期化趨勢,瑞典與芬蘭更因感受到威脅而積極表明加入北約,美國總統夫人吉兒拜登(Jill Biden)與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亦率領多位民主黨眾議員、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與3位共和黨籍參議員造訪烏克蘭鼓舞士氣;而隨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軍隊士氣下降逐漸敗退,蒲亭甚至召集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集體安全公約組織」(CSTO)軍事盟國商討因應之道,顯示俄羅斯已經無法面對自己挑起的侵略戰爭,也顯示民主同盟國家已經覺醒,民主力量正在擴大中。瑞典與芬蘭兩國不願再以中立國家立場面對蒲亭專制獨裁的軍事威脅野心,尤其是與俄羅斯有著極長陸地邊界的芬蘭,在因告知蒲亭要加入北約而被威脅且切斷電力供應後,決心更加堅定。目前瑞典與芬蘭皆已申請加入北約,這兩個北歐國家的加入象徵著民主同盟的力量擴大,「民主是反戰、專制是戰爭」印象更加深入世人心中。俄羅斯正在逐漸被國際社會孤立中,蒲亭是更被世人孤立了。

五、壯大的民主同盟有助台海安全穩定

印太地區安全環境隨著韓國總統尹錫悅親美,以及拜登總統強化對付中國為主的戰略聯盟已發生變化,對中國而言,原本想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分散美國的軍事力量,但北約國家不斷增加對烏軍事支援及對俄經濟制裁,使得美國的負擔減少很多,中國能得到的好處並不多。東協國家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態度則因各自與俄羅斯關係深淺不一,很難採取一致的立場,但是針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威脅,東協各國感受皆是相當深刻,尤其是南海周邊國家。從拜登召開美國與東協峰會達成的共同願景聲明內容來看,他並沒有要與中國尖銳的競爭,而是尊重東協的主體意識,凸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存在,尤其是經濟合作方面,美國推動的大多是東協本身經濟一體化想要推動的經濟合作項目,顯示美國是著眼整個印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安全環境營造。整體而言,印太地區的安全環境漸朝有利民主力量強化的方向成長,有助嚇阻中國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兩岸爭議,對促進各國關注台海和平穩定也有正面的影響。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