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宏仁(Hung-Jen Wang)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5/09/11

烏俄和平談判的延宕與臺灣問題的浮現

美國總統川普在 8 月 15 日與普丁於阿拉斯加州會晤。(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2145158012723345&set=pb.61571700369424.-2207520000&locale=zh_TW)
 

 

烏俄和平談判的延宕與臺灣問題的浮現

 

王宏仁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當前歐洲地緣政治的最大風險,仍然來自於烏克蘭戰爭的不確定性。雖然外界對和平談判的期待有所升溫,但實際戰場上的情勢卻顯示出另一種現實。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雖宣稱希望討論停戰,卻始終拒絕在領土問題上作出實質退讓,並藉由「不停火」來累積談判籌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 8 月 15 日與普丁於阿拉斯加州(Alaska)會晤,顯示華府希望介入並掌握戰局走向,但這並未能改變俄軍在前線的攻勢。

和平談判與持續的軍事壓力

 根據《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報導,8月中旬短短數日間,俄軍對烏克蘭全境發起大規模攻擊,動用數百架無人機與數十枚飛彈,造成數十人死亡、上百人受傷。無論是頓內茨克(Donetsk)、哈爾科夫(Kharkiv)、赫爾松(Kherson),還是靠近波蘭邊境的利維夫(Lviv),甚至鄰近羅馬尼亞、匈牙利與斯洛伐克邊境的城市,都成為攻擊目標。這些攻擊不僅展現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高壓戰略,也讓北約東翼國家的安全風險急遽升高。

 對此,歐洲各國領導人在烏克蘭議題上已經展現高度的團結。8月18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與川普會面時,包括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芬蘭總統史塔布(Alexander Stubb)、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以及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都選擇同行。這不僅是對澤倫斯基的支持,也反映歐洲深切擔憂美俄雙邊可能在背後達成協議,迫使烏克蘭接受不利條件。歐洲的關切在於:若「領土」與「安全保障」問題無法獲得解決,任何談判都不可能為戰爭帶來真正的結束。

 從烏克蘭的戰事發展來看,歐洲面對的挑戰是一場「外交與軍事的雙重拉鋸」。談判的表象並未削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反而讓歐洲更擔心其東翼安全。北約的戰機頻繁升空監控,已成為戰事外溢的具體證據。

美國角色與臺灣的關注

 對臺灣而言,這場戰爭與談判所引發的變數,牽動的不只是歐洲安全,也關乎美國政策取向。尤其在川普與普丁會晤之前,川普故意向媒體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保證,在其任內中國不會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這段插曲引發外界對於美中臺局勢的新一輪討論。

 部分觀察者擔憂,川普更傾向於透過領導人之間的「交易式外交」處理國際事務,可能在臺灣問題上表現出不願與中國對抗的傾向。這樣分析的證據是來自於,川普最近拒絕了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紐約的請求,否決了國防部長的訪美計畫,並批准先進半導體對中國的出口,同時對臺灣徵收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這些跡象確實讓人憂慮,臺灣是否會成為美中關係的「籌碼」。

 然而,本文認為臺灣不必過度悲觀。首先,美國戰略界普遍仍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川普政府沒有理由為了短期利益而放棄臺灣這一重要戰略夥伴。其次,中國自身並不一定信任川普,更不會輕易把臺灣問題交由美國來「主導解決」。因此,縱使川普在言辭上表現出與中國接近的姿態,實際形成「犧牲臺灣利益的大交易」的可能性仍然有限。

 對臺灣而言,這些變化提醒我們應更加務實地強化自身安全與國際價值。一方面,必須持續增加國防支出,確保臺灣能在潛在衝突中展現足夠的威懾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化與美國的經濟與科技合作,強化自身在美國戰略盤算中的不可替代性。

國際安全議題取決於戰場與力量的對比

 歐洲地緣政治的風險,近期仍集中在烏克蘭戰爭是否可能進入真正的停火與和平談判,但俄羅斯的戰略拖延與軍事攻勢,讓戰局不僅威脅烏克蘭,也波及到北約東翼國家。對臺灣而言,這場戰爭的重要啟示在於:國際安全議題往往不僅取決於談判桌上的承諾,更取決於戰場與力量的對比。

 臺灣應該務實地理解美國政策中的「交易性」特質,但同時把握住美國對抗中國的大戰略不會改變的事實。未來數月,美中兩國領導人可能在年底前會面,臺灣議題確實可能會成為討論的一部分,但不必將此視為立即的風險。相反,臺灣應藉由提升自身安全與經濟價值,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確保自身立場能被國際社會持續重視並納入主要的國際戰略格局之中。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