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福昌(Fu-chang Chang)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5/11/05

俄烏和談前景及歐盟的立場與反應

短期內,俄烏和談恐難有成果,任何缺乏外部強制機制的停火協議,都將淪為暫時性戰略休兵。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greecemfa/52439597854/)

 

俄烏和談前景及歐盟的立場與反應

 

張福昌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俄烏和談因雙方在主權、邊界與安全保證上的根本分歧,使和談陷入困境,未來和談的可能走向,以及歐盟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殊值觀察與剖析。多次俄烏和談失敗證明一個事實:只要戰場優勢未明,任何停火倡議都將是戰略拖延,而非真正和平。在這種現實環境下,俄烏和談的前景更充滿變數。

和談前景:現實約束與戰略博弈

 很明顯地,俄方是在打一場「消耗戰」,企圖以時間來壓垮烏克蘭社會與盟友耐力;因此,俄軍在烏東採取低強度推進,旨在消耗烏軍戰力,緩慢鞏固占領區而非迅速取勝。是故,若戰局未出現明顯逆轉,俄方則無上談判桌或作出讓步的可能。烏克蘭則以「領土完整」與「安全保障」為底線,澤倫斯基多次表明,若無具體安全承諾,停火等於延展下一次侵略,這種立場使「以領土換和平」的倡議窒礙難行。此外,談判架構本身亦存在制度性難題,例如:俄方曾提出由「保證國」參與維和部隊的模式,要求各方負有否決權;而西方與烏方則希望有北約、歐盟的駐軍作為制衡。這種制度化對立,使得即使願意談,也難形成可操作的維和機制。

 在多邊談判上,美國是關鍵調停者,其援助規模與政治態度直接影響烏克蘭的談判籌碼;但川普夾帶私人利益的特殊談判策略,難起制約普丁之效。而中國與土耳其雖多次呼籲「政治解決」,但其意圖多在為俄創造外交空間,而非具體調解。值得注意的是,德法等歐洲國家曾倡議「追究戰爭責任」與「設立特別法庭」,以制度性壓力迫使俄方回到國際法軌道;此舉雖不具即刻效應,卻反映出歐洲外交正由防衛轉向規範性戰略,試圖以法律與制度重塑談判結構。

 總而言之,俄烏和談短期內仍受制於權力結構的不對稱與政治目標的不可退讓,因此,唯一可能改變此談判僵局的轉折,將取決於戰果是否改變、國內政治是否穩定,或外部援助是否維持。

歐盟的立場與反應:矛盾與機會的拉鋸

 自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在「援烏」與「制俄」間展現驚人凝聚力;然而,這種凝聚力只是危機下的暫時團結,而非長期的戰略共識。實際上,歐盟的內部分歧與能力限制,正是導致停戰遙遙無期與經濟代價不斷攀升的元兇。

 歐盟已對俄祭出19輪制裁,涵蓋個人、航空、經貿、金融與能源等領域,試圖削弱俄之戰爭資源;雖然,制裁未瓦解俄經濟,但卻使其戰爭成本明顯增加。相反地,歐盟對烏財政與軍事援助則屢創新高,使烏克蘭能延續戰鬥力。然而,歐盟安全能力的局限是最大罩門,儘管歐盟會員國提議建立「歐洲維和部隊」,以作為停火後駐防烏克蘭的維和力量,但受限於財政、指揮鏈與國際法爭議,短期內難以落實;對此,歐盟積極追求「軍事戰略自主」的理念再度遭遇現實挑戰。

 歐盟的內部矛盾主要來自能源依賴與政策優先順位的差異。歐盟部分中東歐與南歐會員國仍高度依賴俄石油與天然氣,因此,對俄制裁態度保留;匈牙利即多次以否決權杯葛制裁決議,使歐盟必須以政治妥協維持團結。此外,歐洲厭戰民意高漲,導致歐洲社會援烏力道逐漸式微,甚至認為烏克蘭能獲得最後勝利的信心度也明顯下滑。這種民意疲乏與歐盟內部分歧的現象,導致歐盟政治人物的援烏態度轉趨謹慎。

 準此以觀,短期內,俄烏和談恐難有成果,雙方有關領土與安全觀念上的的南轅北轍,使得任何缺乏外部強制機制的停火協議,都將淪為暫時性戰略休兵。然而,對歐盟而言,這場戰爭不僅是地緣危機,更是戰略定位的試金石。歐盟需在援助、制裁與防衛之間取得平衡,同時培養自身外交與軍事自主性。未來歐盟的挑戰,不僅在於如何持續援烏,更在於如何在戰爭結束前,為戰後的歐洲擘劃新秩序,並為歐洲戰略自主與制度性影響力創造有利的環境。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