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5/02/11

全球應慎防狼性中國轉變成狐媚中國

中國過去透過大量不公平補貼企業進行人才惡性挖角、竊取各國智慧財產進行研發與大量低成本製造,進而略奪全球市場。(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全球應慎防狼性中國轉變成狐媚中國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狼性的中國已是全球公認的事實。中國過去透過大量不公平補貼企業進行人才惡性挖角、竊取各國智慧財產進行研發與大量低成本製造,進而掠奪全球市場。中國在主導產業甚至控制全球市場後,便會以此要脅各國進而獨霸全球。美國科技智庫「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創辦人兼總裁艾金森(Robert D. Atkinson)近期所發表的文章就指出:「美中已處在一場工業戰之中,由於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鋪路,因此中國的政策設計不僅是為了提升自身實力,也是為了削弱對手,甚至不惜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由此可知中國的狼子野心,而中國過去對其狼性也從不隱藏。

中國想要改變負面的國家形象

 然而,最近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想要從過去的中國製造品賣到全球,轉變成中國品牌行銷到全世界,但這可行嗎?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想要發展國家品牌,但是發展國家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提到瑞士,人們會想到鐘錶、製藥、精密機械與巧克力,這是瑞士的國家品牌做得好,進而加持其產業與產品;相反地,做好這些產業與產品也可以提升瑞士的國家形象。但一提到中國,一堆負面印象馬上浮現出來。除了獨裁領導、不重視人權外,全球大部分產業也受夠過去中國1.0與現在2.0的衝擊。這些衝擊不只影響一些國家的產業發展與當地就業,甚至是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當然,對消費者而言中國某些產品也有某些看似正面的形象,如高性價比的產品,像是小米的3C產品與汽車、上汽名爵(MG)汽車等。

 因此,在少數品牌產品在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不錯下,中國現在的策略就是想將其戾氣過重的狼性加以隱藏,不推國家品牌,而是補助在中國製造產品的中國企業在國外,特別是歐美日國家品牌形象良好的地方註冊品牌進行行銷,將中國產品包裝成非中國品牌的精品來銷售。在這些產品深入消費者人心、且達一定市占率後,或多或少會對中國品牌形象有加分的效果。簡單來說,中國產品攻略全球的方式由過去的狼性轉為狐性,改以低調媚惑的方式取得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用變異的硬實力來提高其軟實力。

 基本上,中國隱藏中國政府大量補貼低價搶市的手段仍是狼性心態,但在當前全球高物價時代,只要產品中有一特性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譬如模仿甚至抄襲時尚設計(例如:小米從致敬賈伯斯起家;MG汽車由購併英國母公司而來,雖然外觀與英國原公司相仿,但品質與英國製造相差甚大),就容易使消費者誤解為產品不是中國貨,或者後來發現即使是中國貨但性價比也還可以的心態,這就是中國現在想要從性價比改為抓住全球消費者「心價比」的作法。無論是B2B或是B2C,只要中國不公平補助中國企業製造或行銷,本質就是狼性。雖然表面硬是裝成可愛的小紅帽,但實際上仍是展現狡猾狐狸媚術的大野狼。

 除了小米、MG與比亞迪(BYD)等一些少數品牌是在中國註冊外,現在一些出現的國際品牌,包括在巴黎香榭大道的名創優品(MINISO),該品牌是在日本註冊,也是在日本有分店的日本品牌,但此創立人之一為中國廣東省人大代表葉國富,因此其「日本血統」的身份備受質疑,甚至其產品設計風格與其他更早的國際品牌有非常相似之處。此外,雪梨的歌莉婭(GOELIA)紗織品、美國的安踏(ANTA)運動鞋,這些都是在中國以外國家登記的中國企業,且多有侵犯其他國際精品設計的疑慮。目前有愈來愈多的中國製品正以不實的品牌包裝在世界最知名的城市大肆行銷,企圖改變全球人們的消費觀和生活,不只當前全球知名品牌膽戰心驚,各國政府也應該注意中國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作法是否影響該國的品牌企業,進而影響國家形象,甚至造成惡性循環。

臺灣國際形象提高正是推動國家品牌的時機

 過去臺灣的很多產業與產品也受到中國的狼性侵傷,甚至很多中國製的產品打著臺灣製造的品牌在全球行銷刻意傷害臺灣的產業、產品甚至是國家形象。這是因為相對於中國的惡名昭彰,臺灣現在全球的知名度是正向大幅提升的,而中國則是趁機吃臺灣的豆腐,甚至有惡意破壞臺灣品牌形象之嫌。

 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至今,臺灣的正面國際能見度正大幅提高。從「Taiwan Can Help」、半導體的TSMC,到12強棒球賽冠軍的「Team Taiwan」,這些都是臺灣發展國家品牌的利基。在Taiwan品牌的推動下,將可促進臺灣相關產業、國家福利和臺灣企業國際管理有效發展。

 總之,在「Team Taiwan」、「Taiwan Premium」正為世人所知之際,政府要全力發展「Branding Taiwan」行銷全球,而企業則是必須強化產品美學設計,同時保護好智慧財產;國家與企業同時以「Team Taiwan」為基底,將臺灣的國家形象與企業品牌鞏固深化,方能實現臺灣產品的真正價值。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