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3/01/07

民主國家政要訪問中國強調「經濟不脫鉤」衝擊台灣民主活力

圖片來源:關鍵評論網

一、民主國家與「黨國一體」中國的經濟競爭並不公平

    近期一些重要民主國家政要陸續訪問中國,嘗試以「經濟不脫鉤」和解雙邊關係,引起各界關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警告,美國應逐步改變應對「中國競爭和挑戰」的方式,她承認來自中國的威脅十分嚴峻,美國「將繼續敦促中國改變導致不公平競爭環境的非市場經濟行為」。但她也指出,「我們並非尋求與中經濟脫鉤」,我們必須在經濟和軍事兩方面做好準備,因為避免軍事危機的最佳辦法就是保持自身經濟優勢。她強調,很顯然,中國不是朋友,也不是發展中夥伴,而是一心想要稱霸世界的對手,在兩國經濟競爭中,美國每年以貿易逆差形式送給中國3,000多億美元,這些資金被中國用來建設軍隊、提升競爭力並收購美國資產,包括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更指出,中國從事技術竊取和間諜活動,目的即是打造能夠主導全球的經濟體。

    中國是黨國一體的國家,中共黨員有9千多萬人,比起歐洲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人口都還多,習近平對中國的經濟設計是:以國營事業為主,民間私營為輔,但無論公私都必須服從國家的經濟政策。因此與中國談經濟合作,必然要面對不公平性,雷蒙多所謂要用不同方式看待與中國經貿關係,就是指著這個。

二、習近平「三連任」後民主國家政要相繼拜訪反鼓舞中國外交

(一)德國總理蕭茲率商界代表訪北京對中依賴更勝以往

    德國總理蕭茲11月4日訪問中國,為疫情爆發三年以來,首個訪問的G7領導人。在蕭茲出訪前,德國聯合內閣10月底批准中國「中遠集團」收購德國碼頭營運商「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HHLA)持有的24.9%股權,顯示蕭茲並不贊成與中國經濟脫鉤,而是希望雙邊互動多樣化,以盡量減少風險。蕭茲這次訪問為時雖短,卻仍被賦予政治意義,中國即稱蕭茲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而非根據意識形態劃線」,且蕭茲在習近平三連任總書記後立即訪問,頗有「對中國友好的政治意味」;國際媒體則批評,蕭茲因德國經濟依賴中國市場而走鋼絲,試圖在加劇中的地緣政治緊張中尋求平衡,顯然未從對俄國依賴中吸取教訓。

(二)澳洲外長黃英賢訪中王毅提出兩國關係「校準航向再出發」  

    澳中兩國經歷四年緊繃關係後,12月21日澳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訪問中國與王毅會談,出席兩國建交50週年紀念活動時,她對王毅表示,兩國如能「明智地管控分歧」,便可在維護各自國家利益之餘發展雙邊關係。澳洲政府2020年因促請中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使得兩國關係惡化,直到工黨政府今年5月上台後兩國關係方回暖。訪問期間,黃英賢與王毅討論了成蕾案、楊恒均案,以及貿易與安全議題等,她向王毅表明澳方相信人權為普世價值,這也「適用於澳洲對新疆、西藏和香港的看法」。雙方亦就共同關心的國際與區域問題交換意見並發表聯合聲明,同意保持高層交流,啟動雙邊關係、經貿議題、領事事務、氣候變遷、防務、區域及國際問題等領域對話,也同意兩國人文交流,包括1.5軌對話、工商界互訪等。王毅在會中稱,中澳雙方可以紀念建交50週年為契機,「回歸初心、校準航向、重整行裝再出發」。

(三)美國緩和與中國關係國務卿布林肯將訪問中國

    拜登11月14日在印尼G20峰會前與習近平會談時,提及國務卿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12月11至14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與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訪問中國,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此行主要是為布林肯明年初訪問鋪路。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近期也指出,華府希望穩定與北京關係,尤其當兩國軍隊在亞洲近距離互動下,希望北京和華府間有更大程度的可預測性和溝通;中方則表示,對與美方交流是持「積極、開放態度」,且「在台灣問題上,希望確保雙方都不會反應過度,令情況升級到失控的程度」。

    美國目前對台政策仍係強化台灣軍事力量,眾議院在12月21日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其中包含提供台灣高達100億美元軍事援助資金等多項支持。此外,布林肯22日與王毅通話時表示,美國準備提供中方疫苗,以應付中國放寬防疫政策後染疫人數遽增的疫情,卻遭中國拒絕,顯示美國即使想藉贈送疫苗改善與中國關係,實際上也是不容易。

三、中國持續強化軍事力量威脅民主國家安全

    中國對民主國家的軍事威脅從未間斷,首先,12月16日中國航母「遼寧號」戰鬥群共6艘軍艦穿越宮古海峽,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戰機和直升機起降訓練。國際媒體先前報導,中國招募外國飛行員指導航母起降技術,這次演訓顯然就是為了測試中國飛行員訓練成果。事實上,中國的各式演訓一直在進行,主要是為阻絕美國在戰爭時期援助台灣與日本, 10多年前中國的戰略是以「東風21」導彈阻撓美國航母馳援,現在則改以「遼寧號」應對美國航母。中國未來會擁有6艘航母,威脅美國的艦載機將達百架以上;其次,11月26日台灣地方選舉,即便是由提出「兩岸要和平」的在野黨勝選,中國軍機和軍艦仍持續威脅台灣,顯示對台軍事威脅已是常態;再者,每月都會有2至3艘中國海警巡邏船駛進釣魚台海域,威脅日本漁船的安全與權益;最後,中俄年度軍事合作計畫「海上聯合2022」軍事演習,於12月21日在浙江舟山海域舉行,演習旨在展示中俄深化中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綜上,中國對美日台等民主國家的軍事威脅正持續強化,且未來並無中斷跡象。

四、民主國家與中國和解不利台灣面對中國威脅

    12月25日,共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域實施「諸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聯合火力打擊演練」,中國宣稱這是針對當前美台升級勾連挑釁的堅決回應。事實上,台美的安全合作包括軍購在內,全是持續了數十年的合作架構,中國誆稱「美台升級勾連挑釁」,很明顯是找藉口威脅台灣。最近民主國家政要相繼訪問中國,無異是向中國釋放錯誤訊息,對許多堅守民主原則的印太國家是一大考驗,尤其是2024年即將迎來總統選舉的台灣。歐美國家政要訪問中國的頻率逐漸增加,仿佛與中國和解是未來趨勢,對台灣繼續蓬勃民主發展及對抗中國威脅增添不利變數。全球民主活力是需要營造的,各國在思考是否與中國經濟脫鉤時,應多多考慮受中國威脅的民主國家之處境。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