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2/12/29

習近平利用「江澤民去世」轉移人民不滿放寬防疫限制

圖片來源:法新社

一、中國各地爆發群眾抗議要求政府放寬防疫限制

    11月24日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一棟高樓發生火災,因為嚴格防疫不准受災戶離開,導致救災困難,最終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27日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武漢都爆發悼念遇難者的抗議活動,北京市民更聚在一起守夜,年輕的大學生舉著「白紙」抗議當局封控措施;憤怒的情緒也在網路上蔓延,多地爆發群眾抗議活動,人民譴責嚴厲、擾民、費力的清零政策,還有人藉機呼籲民主改革、新聞自由、結束無處不在的審查,甚至要求習近平和中共下台,可說是中國近年來少見的抗議活動。

    12月8日,中國政府公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共十條新規定,要求各級防控單位精準落實,暢通「接訴即辦」管道,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有關問題第一時間回應解決,而這正是各地群眾抗議的結果。新規定包括: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單元門、社區門;沒有疫情地區的經濟活動、生活正常化等。新規定悄悄地放寬防疫限制,其實就是承認習近平過去「嚴格防控」是錯誤、失敗的,中共和習近平雖然不可能承認這是群眾抗議的成果,但國際社會看得相當清楚。

二、習近平利用「江澤民去世」轉移人民對嚴格防疫失敗的不滿

    國際媒體認為習近平高調舉辦江澤民告別式,是為了塑造「中國團結」的假象,為了讓國際社會看到,各地中國人民雖反對習近平「嚴格防疫」政策,但在尊敬中共領導人上仍然團結一致,習近平還是很放心地出國訪問,中國依舊穩定安全;然實際上,習近平是看到中國經濟不斷惡化,群眾普遍不滿抗議,而不得不放寬嚴格防疫,再藉著「江澤民去世」轉移人民不滿情緒,以暫時平息抗議。

    從另一角度觀察,也可以說習近平主要是做給中國人民看的,為了證明他的政權穩定;同時也讓李克強、汪洋及胡春華等非「習家軍」幹部明白,沒有他們,政府照樣穩定運行。總而言之,利用「江澤民去世」對習近平可謂一箭雙鵰,一方面展現他對中共的效忠;一方面展示,就算沒有共青團團派和江澤民派系,「習家軍」照樣能平穩地治理中國。

三、台灣對江澤民是「蓋棺不論定」

    江澤民在11月30日去世,享壽96歲,中國媒體公布的治喪委員會名單,規格與鄧小平相同。對台灣而言,江澤民在1995年公布「江八點」,強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對台灣與外國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不持異議等,都有助維持兩岸關係穩定。不過,江澤民在1992年開啟「辜汪會談」,留下「九二共識」此一兩岸爭議、在1996年台灣首次民主直選總統時,對台進行軍事演習並發射飛彈,凡此種種都使得台灣對他的評價未定。「辜汪會談」、「江八點」、「對台軍演」等等都是江澤民留下的兩岸歷史痕跡,儘管中國已經將他蓋棺論定,歌頌他的歷史功績,但這位權力起於天安門事件後的中國領導人,對兩岸互動歷程是「過大於功」,故台灣檢視渠歷史地位是「蓋棺不論定」。

四、國際社會對江、習評價

    江澤民時期的施政都標榜以「鄧小平旗幟」為指導原則,國際社會對他的評價是,他延續鄧小平這位中國經濟改革「總工程師」的路線,並加入WTO讓中國與世界經濟連結;而他對政治民主化的態度是,只要不批評中共和領導人,基本上允許討論,所以在胡錦濤時期出現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書,公開倡議民主政治;江、胡時期也允許北京《炎黃春秋》雜誌倡議實施西方「憲政民主」,直到習近平執政後才完全禁止這些言論。著實言,江、胡時期中國經濟高度成長,允許人民與外國討論民主政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即認為「江澤民推動中國取得經濟進步並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亦表示「江澤民帶領中國推進改革開放,指引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並在世界舞臺發揮重要作用。」換言之,「推動經濟改革開放事業」及「加入世貿組織融入全球經濟」,是江澤民受國際社會肯認的貢獻,這樣的肯定也是間接地褒揚鄧小平路線;相較於習近平上台後不提鄧小平,反而特意凸顯毛澤東貢獻,可以想見國際社會與習近平看法是截然不同。

    習近平上台後,藉著整肅幹部貪腐,剷除與江澤民有深遠關係的高層軍事將領,特別是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兩位,及其提拔的黨羽;2015年習近平更藉著國防與軍隊改革,讓自己提拔的信任將領擔任重要職位,這些幹部完全效忠習近平,在他的指示下強化建設,並向外擴張軍事力量,嚴重威脅周邊國家乃至美國的安全利益,習近平因此被國際社會評價為「貢獻少、威脅多」的領導人。

    而就國際經濟發展而言,江澤民有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但中國變富裕了,世界也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受益;反之,習近平只求中國自己富強,不管他國經濟困境,尤其是支持俄國總統蒲亭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導致全球經濟因能源、糧食及經濟生產供應鏈中斷大受衝擊,故國際社會對江、習的評價也是截然不同。

五、江澤民去世是中國與兩岸、印太地區關係的分水嶺

    江澤民給人的印象是較為溫和的領導人,兩岸在他主政期間互動較多,政治性言論限制也少,雙邊官民容易溝通,故往來較頻繁,關係也較為和緩。江澤民去世時,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與新北市長侯友宜去電致哀,顯示國民黨重視江澤民時期的國共兩黨互動。過去兩岸政府都是往「求同存異」的「同」方面制定政策,而目前台灣政府雖強調「兩面兼顧」的全面性兩岸關係,並重兩岸安全關係與經貿交流,然現在以迄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已不再取決於「同或異」的表述,而是習近平的野心,以及他對國際社會對台海情勢態度的判斷。

    江澤民去世時致電表示哀悼的國家領導人多是習近平當前的國際人脈,如金磚國家俄國與巴西,和「一帶一路」參與國;印太地區國家對江澤民的印象還是以他推行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與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經濟接軌為主,而習近平十年來推動的政策多與江澤民的貢獻背道而馳。且如今,習近平以「一帶一路」為中國經濟擴張開路,又積極發展及擴張軍事力量,嚴重威脅印太地區國家安全。江澤民去世代表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結束,習近平則是威脅的來臨;對兩岸和印太區域安全而言,江澤民去世也是分水嶺。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