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12/23

賴總統過境美國訪問南太國家鞏固邦交永續民主合作

一、賴清德總統不畏路途遙遠上任以來首訪南太國家

    11月30日,賴清德總統啟程前往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和帛琉等南太平洋友邦國家,展開7天6夜的「繁榮南島智慧永續」之旅。此行是落實「智慧永續」、「民主永續」及「邦誼永續」等三大核心目標,並以民主、和平與繁榮的價值持續拓展合作,深化夥伴關係,讓世界看見臺灣不僅是民主典範,也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關鍵力量。臺灣邦交國都在路途遙遠,沒有直飛的地區,必須過境美國,這次是夏威夷和關島。美國政府一直秉持「安全、尊嚴、舒適、便利」的原則,協助行程順利圓滿完成。過境美國時賴清德禮貌性與美國前眾議院議長民主黨籍裴洛西(Nancy Pelosi),和現任議長共和黨籍強生(Mike Johnson)等友臺朋友通話交談;然中國外交部和國臺辦卻以「倚美謀獨」為由,無視外交禮節批評。其實,賴清德行前已經強調過,此行是以促使全球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為目的,貢獻臺灣力量,這樣的友善外訪過境美國,中國也要批評,甚至舉行軍事演習恫嚇臺灣。中國反應只是凸顯他才是區域不穩定的「麻煩製造者」,不但國際社會不認同,恐怕連中國人民也不敢苟同。

    12月3日,賴總統抵達馬紹爾群島,會晤太平洋島國首位女性總統海妮( Hilda C. Heine),並一起抵達國會,在議長瓦西(Brenson Wase)、副議長查克斯(Isaac Zackhras)歡迎下發表演說。4日下午,抵達吐瓦魯會晤總督法拉尼(Tofiga Vaevalu Falani)與總理戴斐立(Feleti Penitala Teo)。5日,抵達帛琉會晤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總統,並在帛琉國會發表演說。6日上午,賴總統前往帛琉馬拉卡(Malakal)港視察臺灣「雲林艦」參加「臺帛海上救援聯合操演」時強調,臺灣會持續與帛琉及其他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的穩定與安全。

二、中國在賴清德出訪期間挖臺灣外交牆腳

    就在賴清德訪問南太國家期間,中國駐拉丁美洲高級特使徐偉藉參加在巴拉圭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會的機會,企圖挖臺灣外交牆腳;徐偉並沒有參加聯合國會議,而是藉機到巴拉圭國會呼籲該國放棄與臺灣邦交關係,並聲稱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此舉被巴拉圭外交部吊銷他的簽證,並宣布徐偉「因干涉內政」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時出境。中國外交工作分為黨政兩個系統,黨是中共「對外聯絡部」,部長現在是劉建超;政是國務院外交部,部長是王毅,兩個系統上級單位「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是王毅。由於王毅兼任外交部長,所以能夠利用參加巴拉圭舉行的聯合國會議機會,混入巴國國會還呼籲放棄與臺灣邦交關係,企圖給出訪南太友邦的賴清德難堪。巴拉圭外交部果斷地將中國這種醜陋的外交行徑予以揭發,並驅逐中國外交官出境,可見臺灣的外交工作扎實深得友邦的信賴。中國這種二元外交作法是利用民主國家朝野政黨政治競爭,由中共「對外聯絡部」與沒有邦交國的在野黨建立關係,分化該國成為政治對立的局面,在選舉結果是由在野黨候選人勝選時,再提出和臺灣斷交。中國利用這種作法挖我外交牆腳的例子相當多,必須提高警覺。

三、臺灣期盼和川普政府持續合作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臺灣外交國際空間在中國打壓及國內立場親中在野黨作梗下,拓展相當不容易。臺灣總統出訪邦交國由於路途遙遠,必須過境美國作為中繼站方能順利完成任務;在過境美國時,都會安排與美國友人尤其是曾經訪問過臺灣,或是臺灣元首過去曾經會晤過的國會領袖通電話,像是在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以及曾經與賴清德過去過境美國曾經會晤過的現任眾議院議長強生,這種禮貌性地互相關照通電話乃人之常情,尤其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上任,透過同黨的議長強生傳達臺灣願意和美國新政府繼續在臺海和平穩定合作,這不但是人之常情,更是維持臺美友誼與區域和平穩定的關鍵。賴清德這次出訪過境美國行程,12月1日上午與民主黨籍聯邦眾議院榮譽議長裴洛西通話,在關島時間12月5日上午與共和黨籍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強生、民主黨籍聯邦眾議院領袖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以及共和黨籍聯邦參議院軍委會首席議員維克(Roger Wicker)等跨黨派友人們,先後進行視訊或通話。但是,中國一直僵硬地以他界定的「一個中國」要求美國要遵守,不得有官方關係接觸為由,把賴清德與國會議員通話,認為是「干涉中國內政」,發表抗議聲明宣傳臺灣主權屬於中國,混淆國際視聽。其實,中國的目的就是要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遵照他的規定,這只是凸顯他是霸權的本質,強求各國順從他的政策。臺灣則是站在區域和平穩定的國際利益,與中國的出發點迥然不同。裴洛西就強調,「印太區域如果沒有臺灣,對區域安全和全球經濟將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眾議院議長強生通電話時更強調,美國國會對應中國挑戰與威脅有著高度跨黨派共識,臺灣安全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他們將致力透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強化美國應對中國以及協助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參議院軍委會首席議員維克則在與賴總統視訊時表示,各界必須嚴肅看待中國對臺灣的安全威脅,美國樂見賴清德致力強化臺灣自我防衛能力與韌性,渠並承諾下個會期接任軍委會主席後,將持續推動提高美國國防預算及強化建軍,支持臺灣安全。對於維克提出「透過實力追求和平」的理念,賴清德亦表示高度認同,認為臺灣位處於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對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責任重大,面對步步進逼的威脅也絕不退縮,將與美國站在一起,也將持續強化防衛能力及經濟韌性,期盼川普新政府能持續提供協助,臺美在國防創新領域開創合作。美國朝野兩黨領袖傳達跨黨派對協助臺灣捍衛民主自由的堅定支持,也都期待共同深化臺美關係,攜手促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及繁榮。

四、兩岸政府必須互相尊重現狀才能讓臺海和平穩定

    其實,臺灣在兩岸關係上從冷戰結束30多年來,一直提出兩岸要互相尊重對方主權,開展互信互惠平等交流,不預設政治條件的對話,讓臺海能夠和平穩定;但是,中國卻強調要遵守自己界定的「一個中國」原則,並把臺灣人民不願意在中共獨裁專制統治下的「統一」,視為「臺獨」舉動,把美國協助臺灣防衛自由民主生活制度視為「倚美謀獨」,敵視臺灣政府。最近甚至藉著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創立的基金會邀請中國青年訪問臺灣,中國青年在臺灣與大學生交流時將臺灣說成「中國臺北」,變成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這種將中國統戰臺灣的伎倆直接在訪問臺灣時說出來,根本是無視臺灣政府長期以來相互尊重立場,讓臺灣人民看到賴清德不辭千里在國外維護國格與尊嚴打拼,而中國學生竟然到臺灣內部做統戰工作,心裡很不平衡。其實,臺海和平穩定關鍵就是建立在兩岸政府與人民的互相尊重臺海現狀,不能將自己的立場公然地到對方管轄境內挑臖。互相尊重很重要,臺灣總統已經好幾次公開表示,不會再推動更改現狀的兩岸政策,美國也一再強調兩岸不可以片面改變現狀,中國也不該再一步一步地推動統一的宣傳政策,這不但合乎兩岸人民希望和平相處的願望,更符合國際社會對臺海和平穩定的期待。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