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間軍力不對稱之發展引起人們極大的擔憂,擔心中國可能憑藉大量各式軍事工具,摧毀我國的防衛力量。(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預警中發射?攻擊中發射?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兩岸間軍力不對稱之發展引起人們極大的擔憂,擔心中國可能憑藉大量各式軍事工具,摧毀我國的防衛力量。因此,思考如何因應中國各種軍事攻擊成為臺澎防衛作戰的重大挑戰。透過各種構想並將這些構想具體化,同時,藉由演習實際了解檢驗這些構想的可行性已在如火如荼地推動。這包括:去中心化指揮和各種飛彈機動化,以及行政部門在各縣市推動的韌性措施等,這都表示相關行政部門已認真構思因應此不對稱狀況。
然而,不對稱仍是殘酷的現實。中國軍隊應已發展精準攻擊,其結果是我們的機動化可能仍不足降低風險和保存戰力,使我們必須再構思其他因應方式。在此狀況下,冷戰時期被討論過的概念或有幫助。
冷戰時期之借鏡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各自發展出可以摧毀地球幾百次的核武器數量,並有其他國家擁有少量核武器。誇張地說,核武器幾乎主導戰爭思維。涉及核報復的概念是預警中發射(launch on warning)和攻擊中發射(launch under attack),這特別是針對擁有大量核武器和擁有少量核武器的不對稱結構國家之間。
核心的問題是:擁有少量核武器國家如何確保報復,而不被敵國在發動第一擊時摧毀報復工具?除了隱藏核武器數量使敵國摸不透己方能力,使敵國形成無法掌握己方的不確定感外(如中國在冷戰時期和冷戰後採取的做法),其他常被討論的是預警中發射和攻擊中發射。
這二個概念的共同點是,敵方核武器還沒有攻擊到己方時,己方先把少量核武器發射出去進行報復。預警中發射則是透過預警系統偵查到敵方已朝己方發射核武器進行攻擊,己方先把核武發射出去以進行報復;攻擊中發射則是在確定敵方核武已朝己方下墜,敵方攻擊已迫在眉睫,己方在敵方核武器下墜攻到己方領土時,把核武器發射出去。兩者的差異是攻擊中發射能更確定敵方是攻擊己方,在反擊的道德上絕對站得住腳;預警中發射是以敵方已發射攻擊己方的核武器,並透過電腦評估應該朝向己方攻擊,但仍沒有重返大氣層下墜,因此,是否會攻擊己方仍有一些不確定性。
引入臺澎防衛作戰
上述概念對我臺澎防衛作戰有意義。一般認為,中國如武力攻臺,勢必摧毀國軍各種有形戰力,包括飛機、軍艦、雷達、作為反擊的飛彈陣地、機場和港口等,以求達成渙散我們的軍心。我們固然可以事先進行分散,地下化,以及掩飾等措施。但是,損失則是不可避免。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我們可以考慮引進上述概念運用於部分武器系統上。例如,我們相對發展成熟的對地飛彈攻擊系統必然是中國優先打擊的目標。我們是否考慮採取攻擊中發射,在中國各種火炮尚未落地前發射出去?
這需要許多事前準備。例如,我們哪些飛彈最可能/容易被攻擊?要鎖定中國什麼目標?發射單位的被授權、指揮中樞和各發射單位的指揮通訊、發射時間的判斷,以及戰術情報的配合等,這是繁複細微的過程,需要很多的討論和演練。
在不對稱狀態下,臺澎防衛的挑戰很大。期待對此議題有更多討論和概念提出,以增進我們的軍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