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2/04/07

2022年中國「兩會」評析

2022年「兩會」於3月11日上午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召開的中外記者會後畫下休止符。
(圖片來源: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lh/2022-03/11/c_1128460170_13.htm)

 

 

 

  2022年「兩會」於3月11日上午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召開的中外記者會後畫下休止符,擔任九年總理的李克強也提及「這是我將擔任總理的最後一年」。就時序而言,此次「兩會」為銜接去年的中共「百年黨慶」、十九屆六中全會(特別是通過的「第三次歷史決議」)以及今年秋季將召開的「二十大」;就政經背景而言,美中戰略競爭未曾停歇,內有疫情持續反彈的壓力,外又有俄烏戰爭的不確定因素。也因此,中共對當前任務的評估就是「穩定」。針對此次「兩會」所釋放的訊息,我們有以下看法。

李克強談了81次「穩」字

  首先,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主要重點在經濟、社會、民生與農業等議題,此多是可預期的,亦是屬於「灰犀牛」的部分。李克強在報告中談了81次「穩」字,一如近期中共官方常提到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並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也因此,對全年GDP增速設定為5.5%,其餘包括金融風險、就業、糧食安全、改善民生、社會治理等,亦無太令人意外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底發生的「徐州鐵鍊八孩母事件」所引發之社會熱議,「報告」中亦有「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堅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回應,顯見此事的影響極為巨大。

  其次,如同前述,「兩會」多涉及內部經社發展,國際與外交議題則較為次要,然而,在美中對弈延續,特別是俄烏戰爭的「黑天鵝」衝擊下,「外交部長記者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王毅總計在100分鐘記者會中回答了27個問題,有6個涉及俄烏戰爭,王毅提及國際社會應聚焦兩大問題繼續努力,一是勸和促談,另一是防止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顯見中國在此議題戰略上的不介入並沒有改變,但戰術上出現了從維持表面上中立、觀望,到適時出手「勸和」的轉向。而在美中關係上面,王毅則提出三項新說法,一是指責美方「四不一無意」的表態始終漂浮在空中遲遲沒有落地,二是應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替代競爭、合作、對抗的「三分法」,三則是批評美國在印太地區排出的「五四三二」陣勢,為亞太版的「北約」。此種具系統性的論述,中方應是「謀劃」已久。

習近平「下團組」講話圍繞能源、糧食與國家安全

  再者則是習近平「下團組」,習此次到「內蒙古代表團」、「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以及「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等,其講話全數圍繞在「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糧食安全與國家安全等。值得一提的是,習在「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團」中提及「健全軍事領域涉外法律法規,更好用法治維護國家利益」,中共近年積極加強「涉外法律」的建置,如去年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而此一作法也延伸至軍事層面,我國應更加留意,未來出臺的軍事法律是否含有「涉臺」成分。

  最後在兩岸關係方面,汪洋在「政協工作報告」中的2022年展望部分雖未提及兩岸,但其在「臺灣代表團」中提到兩岸關係,與李克強在「報告」中涉臺部份差異不大,集中在兩岸政治定位、反獨促統促融、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等,此些說法與「第三次歷史決議」以及今年一月底的「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基本一致。值得留意的是「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此將是習時期中共對臺的「頂層設計」,也將會是「二十大」涉臺論述的主軸。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