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蔡文軒(Wen-hsuan Tsai)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1/04/06

從中國兩會析論美中臺三邊關係未來的發展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政協會議(「兩會」)於34日、5日在北京登場。會議重點之一,是審查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圖片來源: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index.htm)
  
  

 
遠景論壇No. 22
    
  


  
      從中國兩會析論美中臺三邊關係未來的發展
        


   蔡文軒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
    
   2021/3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政協會議(「兩會」)2021年的議程於3月4日、5日在北京登場。會議重點之一,是審查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外界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是兩會有多個政治意涵,包括宣示中國已經從新冠肺炎的重災中逐步復甦,並在經濟建設上完成全面脫貧的目標。用中共官方的術語,這將會是一場「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特別是,中共有意透過這場會議,再度強化習近平的執政合法性,為他在明年二十大的接班來鋪路。

  兩會的召開,也對於過去幾年動盪不安的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首先,在美中關係上,未來一年將可能會是政策調整的關鍵期。今年,拜登政府上臺,兩國關係似乎有回溫的可能性。但在本次兩會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兩國外交的進展,首先要恪守「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陸方不允許核心利益受到侵犯。他也認為兩國應該落實「習拜通話」的成果,推動中美關係「辭舊迎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與美國進行關係調整的過程中,對於堅持底線的思維仍無讓步空間。兩國可以合作,但希望美方解除設置的「各種不合理限制」。

  至於兩岸關係的進程,短期內恐仍無突破性發展的可能。首先,兩岸關係似乎在本次議程中被「冷處理」。以習近平在兩會「下團組」為例,6號是到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與教育的相關團組;7號是來到青海代表團。這些講話與發言的內容,多是對於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以及扶貧建設等相關論述,顯見習在今年的施政主軸,很大程度是放在新冠肺炎的災後重建與避免返貧等議題上。相對地,對於兩岸關係的談話似乎不是重點。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4號的工作報告上的發言,對於臺灣部分,主要是闡述將針對「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開展「調研協商」,但汪洋並未提及具體互動對象。相比較下,去年汪洋對於臺灣事務,強調要「深化同臺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交流交往」,發言力道較之今年要來的強。顯然,臺灣事務在本次兩會的「份量」,似乎有被淡化的現象。

   本次兩會可以看到,中國對於經濟發展與扶貧建設的重視。對於美、中的交往上,似乎出現了一線曙光。但中國仍以一種「解鈴還需繫鈴人」的心態,希望美國先修正自己對華的態度,再來討論兩國的交流與合作。兩岸事務上,中國則似乎有意冷處理。畢竟,在習近平極可能在二十大繼續執政的前提下,兩岸事務保持低調與保守,只要臺灣不觸碰所謂的「紅線」,中方將不會對臺灣政策進行太多的討論與改變。我方政府應密切注意地是,中國是否有可能進一步強化對美的經貿合作,並藉此弱化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