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4/06/26

美歐聯手除「三害」

2024年4月起,中國「產能過剩」突然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期間直接點名了三個中國的產業產能過剩,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與電池。(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美歐聯手除「三害」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24年4月起,中國「產能過剩」突然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4月4日至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期間直接點名了三個中國的產業產能過剩,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與電池(特別是車用)這些「三害」產品可能會傷害美國;4月16日,德國總理蕭茲亦到中國訪問,再提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關切。

美國再不出手等於三大法案做白工

 作者在前兩期即曾撰文〈全球應注意中國產能過剩帶來的風險〉,文中提及全球因應中國產能過剩的風險,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在貿易政策調整上,受害的國家可以透過調整貿易政策來應對中國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這可能包括加強反傾銷措施、實施反補貼政策等。果不其然,5月14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生產的一系列價值18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更高關稅,包括提高鋼鐵與鋁製品(0%增加至7.5%)、半導體(0%增加至7.5%)、電動車(25%增加至100%)、電池、電池零件與關鍵礦產(7.5%增加至25%)、太陽能組件(25%增加至50%)、醫療產品(0%增加至7.5%)與港口起重機(0%增加至25%)等產品。而這些產品範圍大多為拜登政府近幾年積極透過《通貨膨脹削減法》、《晶片與科學法》、《兩黨基礎設施法》促進在美國生產的項目,以使美國企業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為製造業與清潔能源發展持續創造新投資與就業的機會。換言之,若美國再不出手,中國不公平補貼恐使美國補貼在地製造的計畫功虧一簣。

 美國政府為重建美國製造業在產業供應鏈的影響力與領導地位,已促進包括美國政府補助在內超過8,600億美元的商業投資,然相對於中國政府不公平補貼下的低價生產的條件,將使得美國所生產的關鍵領域產品在美國市場不具競爭優勢,造成中國掠奪美國市場使得美國本土企業倒閉甚至產業消失。因此,為美國關鍵產業供應鏈創造公平與競爭優勢的發展環境,甚至是國家安全,美國政府對中國這些產品加徵關稅有其必要性。

「美國的補貼」與「中國的補貼」

 與中國不同的是,中國大舉補貼中國境內九成以上製造業生產,進而出口掠奪各國市場,而美國在疫情期間發現很多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多仰賴進口(特別是中國)。疫情期間供應鏈受阻使美國政府體認到建立部分關鍵性產品自給自足的供應鏈有其重要性(例如半導體),加上淨零政策的推動,扶植美國本土的電動車、電池、電池零件與關鍵礦產與太陽能組件的在地化生產尤其重要。

 美國總統拜登在5月14日的記者會說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曾問他,為何他對中國如此「不公平」。 拜登回應,「你希望的話,我們可以採用一樣的規則」,並指出在中國投資的51%股份須由中國人持有、也要提供所有智慧財產權,「你想在美國比照辦理嗎?」 習近平則沉默以對。拜登最後直接指明中國的行為已經不是「競爭」,而是「作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美國將港口起重機的進口關稅由0%一口氣調高至25%,相當令人玩味。港口起重機為產業供應鏈重要的基礎設施,目前美國港口橋式起重機除了八成為中國製造外,部分起重機甚至被發現安裝可疑通訊設備,這顯然嚴重到美國國家安全,也更加證實了中國「作弊」的行為。

美國對中國加徵進口關稅會傷害美國?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辦公室發布的一份聲明還建議對一系列中國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並呼籲擴大執法範圍。根據該辦公室對過去四年美國對中國關稅政策的評估報告指出,此前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價格和就業影響微乎其微,但卻有效地減少了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不安全且不穩定的供應鏈),同時增加了對其他國家的進口(安全且穩定的供應鏈)。這也支撐了美國擴大對中國加徵進口關稅的經濟合理性與正當性。這也給了深受中國進口產品傷害的歐盟提供了重要參考。果然,緊接美國之後,歐盟6月3日已告知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歐盟預計從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課徵臨時關稅,只是稅率高低多少而已。

 未來,短期內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執只會多不會少,中長期而言,各國領導者若能夠以全球如何真正公平競爭(真正的比較利益)來思考合理的相處之道,這些貿易爭執也不無降溫的可能,那時新全球化調整的陣痛期才有可能結束,而新的貿易秩序就會來到!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