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1/08/18

美中外長參加東協會議南海爭議國家逐漸轉向與美合作

 

一、美中外長參加東協系列會議針鋒相對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從8月2至6日一連5天參加5場東協相關視訊會議,分別是東協10國外長會議、東亞峰會部長會議、東協區域論壇(AEF)部長會議、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部長會議,以及湄公河之友部長會議。中國外長王毅也參加東協系列會議,從發言內容看其主要目的為反駁布林肯發言,在8月4日東亞峰會外長會議其還特別要求第二輪發言,直接向布林肯稱「新疆和香港事務都是中國內政。」布林肯參加多個部長級會議判是要彰顯美國對東協重視,並團結國際社會共同應對中國對內踐踏人權及對外咄咄逼人的安全威脅行為。而中國也在加強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王毅8月3日出席中國─東協外長會議時稱,東協為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中方將積極推進建立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0+3國家是東亞合作的中堅力量,中國將以明年25周年對話為契機,制定《10+3合作工作計畫(2023—2027)》,規劃未來合作路線圖。中國方案的經濟利益相當誘人,然其在南海的軍事擴張確實威脅周邊國家的安全,東協國家在安全與經濟利益的選擇向來是不得罪美中兩國,不過中國不斷在南海加強軍事部署,且在經濟援助方面「承諾得多、落實得少」,東協國家頻有怨言,因此南海國家正逐漸向美國傾斜。

二、美國指中國發展核武威脅區域安全

美國除對中國在南海及西藏、香港和新疆持續存在的侵犯人權行為表示嚴重關切外,布林肯還於8月6日的東協區域論壇中對中國核武庫的快速擴張表達深切關注。據媒體披露,中國已開始在西北地區甘肅玉門附近的沙漠地區建造100多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這種大規模的建造可能標誌著北京正大幅擴展其核能力。布林肯在會議上指出中國核武成長速度顯示北京政府已大幅偏離數十年來秉持的「最小嚇阻(minimum deterrence)」原則。據美國國防部去年報告,中國目前的核彈頭庫存約為200餘枚,隨著解放軍擴張及現代化,核彈頭數量將增加至少1倍。美方雖一再要求俄羅斯和中國加入新的軍備管制條約,中方卻認為其核彈庫存遠不及美、俄。布林肯在東協會議提出對中國核武的警惕是要提醒各國,受中國武力威脅的不僅是南海,其陸地邊界國家,甚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在中國的威懾之下,故周邊國家應督促中國參加國際核武談判對話,不能任由其秘密發展核武強化武力威脅區域安全。

三、中國經濟援助利誘力度下降

中國外長王毅8月3日出席中國—東協外長會議時稱,東協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中方將積極推進建立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10+3合作工作計畫(2023—2027)》中,他提出四點合作原則:一是共築東亞抗疫屏障,中方迄今已對外提供超過7.5億劑疫苗,未來4個月內將繼續提供1.1億劑,今後3年還將再提供30億美元國際援助;二是共推東亞經濟融合,爭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早日生效實施,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三是共謀東亞轉型發展,加快區域數位轉型,運用東亞國家市場規模優勢大力開展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等務實合作;四是共鑄東亞價值基礎,共同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過,根據最近國際媒體披露,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發展,習近平推動的「一帶一路」經濟援助受影響無法如期到位,例如菲律賓抱怨中國承諾投資240億美元卻只落實5%、中國承諾印尼雅萬高鐵工程75%建設資金遲遲未到位等,這些事件已引起各國抱怨中國的經濟援助承諾遠不如預期,顯示中國經濟的利誘度正在下滑。

四、區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軍事部署鼓舞南海國家向美國傾斜

除了美國外,東協區域外國家如日本、澳洲、印度也積極參與美國倡議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動,而且與南海國家的軍事演習頻率增加。北約國家也派遣軍艦加入南海巡航,7月下旬英國派遣航母「伊莉莎白號」巡航南海並宣布將常態化部署兩艘軍艦於南海,外界判英國航母到印太地區巡航是想藉此牽制中國;8月初德國派遣排水量3600噸的巡防艦「巴伐利亞號」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印太地區之旅,期間將在澳洲、日本、南韓及越南停泊,預計於今年12月駛入南海水域,這是德國自2002年以來首次有軍艦進入南海。德國國防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Aangret Kramp-Karrenbauer)指出,此次行動是要發出德國與盟友及夥伴捍衛價值觀及共同利益的明確訊息,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則表示,印太地區是決定未來國際秩序的其中一個地區,德國參與非常重要,亦會負起維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責任;今年2月8日法國核動力潛艦「翡翠號」在「塞納號」支援艦相伴下穿過南海海域,法國國防部長帕利(Florence Parly)表示「這支特殊巡航隊穿行南海顯示法國海軍長期遠地部署的能力,並將與澳洲、美國和日本等戰略夥伴並肩。」北約主要國家派遣軍艦巡航南海,鼓舞了南海國家的立場逐漸向美國傾斜的態度。

五、結語:南海國家逐漸向美國傾斜

今年3月,200多艘中國船隻停留在南海牛軛礁,據媒體披露這些藍色塗裝的船隻是由解放軍資助的海上民兵部隊,為北京控制南海的重要部分。7月21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羅倫沙納(Delfin Lorenzana)公開表示與美國的《訪問部隊協議》不會終止,只會添加一些執行協議的附錄,杜特蒂對美國的態度也有所轉變並稱「因為中國對菲律賓構成了如此生死攸關的威脅,菲律賓除了美國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8月初,印尼與美國每年例行的「嘉魯達之盾」(Garuda Shield)演習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與加里曼丹登場,印尼出動2246名、美國則派出2282名陸地作戰、特種部隊與空降部隊官兵參與,是兩國聯合軍演的最大規模,類似軍演年底前也將在美國舉行。8月5日在華盛頓訪問的印尼外交部長勒特諾(Retno Marsudi)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後表示,歡迎美國強化參與亞太地區事務,並對與拜登政府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寄予厚望,她在記者會上表示「印尼是民主國家和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與印尼建立強有力的戰略夥伴關係將為美國在該地區的參與提供重要的附加價值。」勒特諾並稱兩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涵蓋了貿易、投資、安全和公共衛生等層面,而美國也宣布將在新冠疫情對外援助中額外向印尼捐贈3千萬美元用於購買氧氣和醫療用品,並促進該國的疫苗接種,兩國並承諾在捍衛南海航行自由等問題上合作。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7月訪問了新加坡、越南及菲律賓,副總統賀錦麗亦將在8月底訪問新加坡與越南,顯示美國正在強化與南海國家的廣域合作。在中國弱化東協的經濟援助,美國加強對該區域的外交及軍事合作下,南海國家的立場正漸向美國傾斜,「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局面是否會發生改變,南海國家的態度轉變將是關鍵因素。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