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顏建發(Jiann-fa Yan) 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Published 2021/02/02

臺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之角色與臺美潛在合作議題

一、中國文革幽靈再現vs.美國兩黨反中的合體

2018年10月4日美國前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被視為是美國對中國的新冷戰宣言,自此,美中的交鋒幾無停歇且及於全面。總統選戰進入最後攻防階段,川普更以「中國較喜愛拜登當選」的論述向選民訴求。但其實拜登對中國的批判不惶多讓,他曾批評習近平為「惡棍」。由於美國民眾不喜歡中國的比例來到了73%,朝野兩黨對中國強硬的態度幾成共識。只不過,拜登稱過去當副總統時與習相處時間「比任何領導人都多」,復以拜登父子與中國有政商腐敗關係的傳聞,給予外界認為拜登當選後會向中國傾斜與妥協的臆想。

大選後,中國以鴨子划水的方式,一方面避川普政府之鋒,免其於任期最後找藉口做出對中國不利的舉措,另方面則小心翼翼地對拜登拋出橄欖枝:11月8日環球時報發:「對中美關係莫抱幻想,也別放棄努力」,官方則保持沉默;13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我們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24日全國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委員傅瑩投書:「中美進行平等和坦誠的談判」;「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即使不可避免競爭也需合作管控,設法發展競合關係」;25日習近平向拜登公開致賀,並期望中美「不衝突不對抗」。

北京企圖將中美關係拉回歐巴馬時代對等與雙贏的軌道。習近平對拜登採取由外圍到內圈、由低層到高層,逐級拉高的模式,測試拜登的對中態度,可以說戰戰兢兢。而此模式透露出習近平「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求和心思。不過,中方的策略並沒奏效。11 月25日拜登說:「這不是歐巴馬第三任期」;「我們現在正面對一個和歐巴馬政府時期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他暗示,中方想回到歐巴馬時期的美中關係已不可得。12月5日傅瑩再出文章試圖伸出橄欖枝,但卻指出台灣與南海問題是中方的兩條紅線,後者意味雙方非正式的溝通並不順暢,至少,不符中方的期待。

   1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宣示就職。中國外交部在拜登就職當天表示,中國將制裁28名美方官員和川普政府成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直言:「中國外交部在深夜宣布對前川普政府28位官員的制裁,就是要給拜登政府一個下馬威,也是給新政府官員一個嚴正的警告。」然國務卿布林肯肯定川普對中國所採取的強硬立場,強調美國對台灣安全有「不分黨派的承諾」,也認定新疆對維吾爾人犯下了種族滅絕與反人類罪。拜登政府發言人則說,「北京企圖利用美國的黨派分歧,美國兩大政黨都應該批評這項徒勞且刻薄的舉動。」再明顯不過,美中的結構性分岐再次重現。正如美國漢學家何漢理所言,拜登上台,美中兩國的蜜月期還沒開始,就已告終。

美中對抗又開始上升,可由1月25日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尖銳的批美字眼解讀出來,如:「恃強淩弱、在國際上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動不動就搞脫鈎、斷供、制裁,人為造成相互隔離甚至隔絕,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對抗等等。」對此,白宮發言人莎琪回應道:「我們對中國的態度仍將是過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來者。我們正在面對中國的嚴峻競爭。」;「中國的所做所為傷害了美國工人,削弱了我們的技術優勢,並威脅到我們的盟友和我們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過去幾年,中國對內越來越專制,對外越來越強硬。而北京正在大規模地挑戰我們的安全、繁榮和價值觀。」美中關係看來又回到川普時期的軌道,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所採取的途徑與策略有所不同罷了。

 

二、美中對抗勝負固未知,中國難掩劣勢

剛上台的拜登正面臨著一系列艱鉅的外交政策挑戰。箇中首要的是日益嚴峻的中國挑戰。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全球舞台上挑戰美國的權威。由於中國表面自信日益增強,惡化中的美中關係更難轉好。對於拜登而言,處理美中關係的困難在於,很多國際議題需中國的合作,包括氣候變遷與新冠疫情,但美中基本的矛盾卻屬上位的民主價值、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激烈競爭。如何在對抗與合作之間拿捏,著實不易。美國與中國的交手基本上是「利益多元結構」與「利益一元結構」之間的博奕,鹿死誰手,尚無定論,尤其美國經濟下滑、疫情橫行而兩黨惡鬥餘波盪漾;美國並無絕對的優勢,甚至若不幸轉成內鬥而內耗,將厚了中國。

惟,中國自身的挑戰亦十分艱鉅。在遭逢川普2018年以來的經貿與科技制裁後,中國原已走下的經濟面臨著更巨大的下行壓力,而且是結構性的,包括勞動力短缺和國內消費動能不足。此外,新冠疫情大流行再起使得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遭到更大的挑戰,而民怨沸騰,也潛在地累積中,前景不容樂觀。中國如何順利完成其艱難的「第十四個經濟規劃」、繼續推動「一帶一路」與疫苗外交,乃至於向發展中國家輸出「中國模式」,形塑一個足以抗衡川普留下的印太戰略長期戰略,至關重要。成功,中國將成為美國更大的競爭對手;失敗,可能會嚴重破壞中國社會經濟和習近平的統治基礎,同時,也會向外擴散其政經社等負面因素。這種壓力會促使共產黨對國內異議更加壓迫,甚而煽起民粹主義,向外找宣洩口,例如:邊界議題上與印度升高對峙、經貿懲罰澳洲等親美國家、在南海主權爭議更蠻橫而引發菲越等國的反感、對香港採取更強硬的路線引發國際撻伐、奪取釣魚台諸島意圖帶來日本的再軍事化、逼迫台灣接受統一計畫而催化台灣人去中國化的進程、在世衛更專斷對疫情的處而引發國際衝突等等,罄竹難書。可以說,習近平那一套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的藍圖與國際社會的民主化與全球化之價值走向背道而馳,且路越走越窄。

三、圖窮匕見,台灣地盤歸屬美國更見清晰

 被視為習近平「經濟國師」之一的學者鄭永年,近日警告北京不要對拜登上台後的美中關係一廂情願,因為美國前總統川普雖然下台了,但「川普主義」不會消失。拜登對待中國只是手段不同,但目標和川普相同,某些問題上可能更強硬。他對美國新總統拜登「不抱任何幻想」。從北京對拜登一路的測試可猜出其背後應受到這一思路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巍預期,拜登政府未來可能採用供應鏈排除手段,保證關鍵產品供應鏈由美國和盟友提供,特別是高科技產業供應鏈會建立在盟友的範圍內,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他主張,要警惕美國可能聯合盟友對中國實施供應鏈包圍,甚至演變成具軍事色彩的美日印澳四邊對話,成為全方位的亞太安全盟友和經濟夥伴網路。

無疑地,在此氛圍之中,位於第一島鏈的台灣其角色已因美中對立的白熱化而更見突出。北京過去兩個月幾乎天天騷擾台灣領空,又花大筆資源透過各種媒體管道攻訐台灣政府,其理由不言而喻。在迎接今(2021)年7月1日建黨百年紀念日,中國解放軍的軍機自元旦以來,幾乎天天侵擾我台灣西南空域,在台灣海峽上空頻繁往返,其目的不只在測試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區域利害關係國,同時也在測試台灣的反應。尤其早前的川普政府試圖提升與台灣的正式關係,不斷挑戰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而如今川普已下台,北京想藉軍機出現台海上空密集的頻率達到其主權宣示的目的,並回歸其與美國或其他國家交往的「一個中國」政治秩序。

在這種期待下,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獲得拜登總統就職觀禮的邀請,自然讓北京感到被冒犯而臉上無光,憤而祭出兩項舉措: (1)中國解放軍於前一天派遣了一架運八技術偵察機進入台灣西南面的防空識別區;(2)在拜登就職演講結束後不久,中國外交部宣布制裁包括離任國務卿蓬佩奧在內的28位美國前政府要員。解放軍機並於拜登就職兩天後,連續兩天進入台灣西南方外圍空域。

     不過就在共軍頻頻派機騷擾之際,美國也做出了回應。1月23日羅斯福號航空母艦( 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 )戰鬥群通過台灣南端的巴士海峽,前往南海進行例行性訓練。羅斯福號航艦指揮系統官員安杜茲(Eric Anduze)說,「我們的行動代表了我們對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在「軍事圍中」的部署上,目前拜登仍延續川普印太戰略的路線。而無疑地,台灣是其印太戰略的核心環節,重中之重。

 

四、中國對台政策硬軟皆有,卻立足於穩定壓倒一切

 

    2021年建黨百年紀念是關乎習近平2022年權力延續是否順利的大戲。2021年內憂外患,但無論如何,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沒有政權。而對台既重中之重,自然也須合於此秩序。1月17-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的「對台工作會議」上主張「四要」,除了反台獨的底線思維的「兩個硬的要」,即:(1)「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增強風險意識,樹牢底線思維,發揚鬥爭精神,把我們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制度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的效能。」;與(2)「要堅決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充分展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意志,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懷抱分裂出去。」

另有「兩個軟的要」,即:(1)「要支持台商台企抓住大陸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積極參與十四五規劃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與(2)「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實現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讓台胞有更多獲得感。」這兩個要無疑是要在「反台獨的底線思維」之上,採取經濟誘因來分化台灣內部的藍綠、政商、官民之間的關係,也成為它對外總體戰略硬的一手之外,軟的一手的構成之環節。相對照,「兩個硬的要"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是底線,「兩個軟的要」才是牛肉、蜜糖。

 

可以預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日的前後,中國的對內或對外政策將變得更具政治味,更仇外,故會更躁動,不過,100周年是重要的年且是習進平布局第20大的重要基礎年,因此亂不得,必然是穩定壓倒一切,需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息事寧人,粉飾太平,因此,共產黨會要求自我克制。北京固未做好一旦擦槍走火的意外管控,但北京也深信,拜登政府固非善類,卻還不想打仗,也仍未有打仗的準備。換言之,2021-2022這兩年,習近平會努力維持穩定的現狀,即便軍機與軍艦大量來回於台灣海峽或西南空域,也充其量屬心理戰的範疇。

五、台美潛在合作議題

    根本上,海峽兩國間自去(2020)年2月7日武漢疫情爆發以來,航班與人流大幅減少。而中國內部社會經濟情勢惡化,疫情仍未完全控制,再加上中國內部仇台意識高漲,以及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的作為仍未終止的情勢下,兩國近乎處於斷流狀態。這種態勢會鼓勵台灣的國家與人民的對外政策逐步遠離中國,並往美加、日韓、東南亞、澳大利亞或歐洲等方向位移。台灣在結構上「遠離中國」的位移跡象將越來越明顯,而做為台灣海峽、第一島鏈的樞紐位置,事關美、日、韓最直接的生命線之安全,其安全與發展將為周邊利害相關國所嚴肅關切。同時台灣也具有一旦美英介入香港或南海問題與中國衝突時的犄角地位;在國際反中的陣營裡,其角色與重要性越來越高。
    中國共產黨主政若長久不變,美中終將一戰,只是時間遲早罷了。而打倒共產黨足矣,以美國為主的民主同盟並無意毀滅中國。反觀,中國要獨自推翻美國同盟聯隊,力有未逮;欲結合俄羅斯從事,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國很大,但中央集權體制減低結構分化與功能分化的能力,因而導致大而無當的後果而內部千瘡百孔,難以自癒。中國鄰邊長,摩擦多,而領導人好大喜功,擴張過度,防線過長,備多力分,恫嚇能力固然夠,衝突起來將不堪美國同盟聯隊一擊,因此共產黨對於敵對者除了口頭恫嚇外,充其量只能隱忍與粉飾。

    台灣地處美中衝突的最前沿,是各方力量集中點,由於各方自制的本能與需要,其互動自成一均衡態勢,反而不易爆發戰爭。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星火可以燎原。戰爭通常是個較長的醞釀過程,而觸發點往往起於未料到之處。依目前戰略態勢看台灣,首戰即大戰;大戰離現實仍遠。眾目睽睽盯著中國,即便戰事起,戰地也必然在中國內地而非台灣;就算中國首攻台灣,聯隊的反擊必也將戰火導入中國。

 

六、結論   

   放遠看,未來美中之間必然是一場「個體自由主義vs.集體極權主義」的價值之戰。台灣要有選邊與參戰的決心與準備才能避禍。準此,台灣當務之急應在維持台海兩國和平均衡現狀之下,靜默地加速「去中國中心論」的進程,面向美國同盟聯隊而加強與其經社文全面性系統整合的力度。台灣要將經社文系統牢牢鑲崁進美國同盟聯隊,成為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才能面對中國的威脅而長保安康。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