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洪敬富(Chin-fu Hung)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5/02/14

TikTok難民現象的觀察

手機短影片社交應用程式TikTok在2025年1月19日「不賣就禁」法令生效前,於美國當地時間18日晚間暫時對用戶停止服務。(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TikTok難民現象的觀察

 

洪敬富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Sorry, TikTok isn’t available right now.」這是手機短影片社交應用程式TikTok在2025年1月19日「不賣就禁」法令生效前,於美國當地時間18日晚間暫時對用戶停止服務的訊息,同時它也從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美國區下架。TikTok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應用程式之一,其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2012年成立)先於2016年於中國上架「抖音」,後在2017年建立面向中國大陸及港澳以外的海外版抖音「TikTok」。同時,字節跳動分別於2014、2017年在公司內部成立了中共黨支部和中共黨委。

TikTok在美國命運的曲折發展

 作為中國「走出去」戰略下,第一家成功的科技巨頭,TikTok深受1.7億美國用戶的廣大喜愛,被認為是YouTube和Instagram等國際社群媒體的主要競爭對手。部分人士評論道:「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甚至有「抖音一響,國安白養」的深層疑慮。

 美國政府對於TikTok造成可能的國家安全疑慮,始於川普1.0時期。2020年8月,他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的授權,簽署了第13942號行政命令,禁止與TikTok相關的交易及未來的下載,要求字節跳動在90 天內出售或剝離其在美國的業務。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媒體上表示:「無論是 TikTok還是微信,…[他們]正在直接向中國共產黨及其國家安全機構提供數據—可能是他們的臉部辨識模式,也可能是有關他們的住所、電話號碼、朋友、聯絡對象的訊息。」然而,該行政命令隨後遭到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的駁回,認為總統的命令超出了IEEPA的授權範圍。

 而拜登政府時期,先於2021年6月9日簽署了《保護美國人民敏感資訊外流至外國對手》(Protecting Americans’ Sensitive Data from Foreign Adversaries)行政命令(#14034),後再於隔(2022)年12月30日,制定了《政府設備禁止使用TikTok法案》(No TikTok on Government Devices Act)。TikTok執行長周受資則在2023年3月於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接受聯邦眾議員就TikTok與中國關聯性的數小時嚴厲質詢。2024年3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式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同年4月,再通過了《廿一世紀透過實力達成和平法案》(21st Century Peace through Strength Act),在在明確要求TikTok須在一年內脫離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否則將在美國面臨全國性禁令。在民主、共和兩黨高度的共識下,美國前總統拜登於2024年4月簽署了《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式法案》,且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也於同年12月6日駁回TikTok及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訴訟案,咸認法案並不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言論自由,同時該法案於今(2025)年1月17日再獲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全票通過合憲裁定。至此在法律攻防上,終告塵埃落定。

 固然川普2.0甫走馬上任即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其中之一便是恢復TikTok在美服務,將禁令生效時間延後75天,俾利進行後續美國合資企業談判或其他解決方案。未來結果雖仍待進一步觀察,但目前已出現了所謂的「TikTok 難民」,此一有趣的網路現象,值得探究。

小紅書與美國青年世代的互動現象

 在TikTok即將關閉於美國市場服務的前幾週,不少美國青年世代,出於逆反、報復美國聯邦政府封殺言論自由的心態,在無法下載中國版抖音,而小紅書則未區分中外版本情況下,如難民般紛紛轉進向來有嚴密輿情監測的中國社群平臺—「小紅書」(中國改良版的Instagram)。境外用戶暴增數十萬人次,帶給該平臺憂喜參半的心情。一方面他們開發了英中翻譯功能,另一方面也積極布建諳英文的內容審查員,確保這波「TikTok難民潮」能在恪守官方言論審查機制下,推進其人潮紅利下的流量、營銷之商業利益。

 然而,在此中國牆內的另類美中網民交流圖像裡,美國青年世代在罕見的跨文化流動下,初嚐了中國審查制度的「鐵拳」。他們或在平臺上用英文字「天安門廣場」搜尋,或用「六四坦克人」圖像發表、或穿著暴露的影像,但毫不意外地,這些政治敏感議題和圖文皆遭刪除,甚至面臨被封號註銷的厄運。另有部分美國網民也就醫保/生育、就業/失業、就學/學費、薪資/生活等各類議題,與中國網民展開熱烈的互動交流,甚至開始互幫對方寫起英文和中文的作業。

平臺自由與數據監控的民主挑戰

 然而,短暫蜜月期下的美國網民,預期將不會長期留在小紅書。不僅僅是小紅書上仍廣泛存在語言社會環境隔閡,讓非中文母語的美國用戶感到疏離,特別是在TikTok的內容偏好、內容限制上,他們早已習慣較為自由、寬鬆的內容創作環境,在多元價值、性別/種族取向、政經嘲諷、幽默自由度等文化差異上,都可能對中國牆內的「鳥籠自由」,感到壓抑與不適,遑論個人資料隱私和言論人權。當初美國年輕用戶基於抗議和反叛的情緒湧入小紅書,但隨著中長期的政治因素和平臺新鮮感冷卻後,他們或將回到更為契合自己使用習慣的網路平臺。

 對美國用戶,特別是對青年世代而言,他們對於資料安全或許無感,甚至不太在乎個資隱私。而政客口中的「國安」風險,他們往往難以感同身受。但事實是,TikTok的問題核心直指它在用戶數據採集上,最終是流向集權專制的中共政府。藉由這些海量、不同來源的大數據融合,運用AI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精準的用戶「側寫」(profiling),識別出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趨勢。在高機密的「演算法」系統下,不僅能對上傳至平臺的內容有效審查,限制那些不利於中共黨國的負面貼文,令其降低觸及率,達到限流效果;反之,對親中或有特定意識型態偏好的內容、言論,則不吝投放,廣為推播。潛移默化中,它正影響著1.7億(美國總人口3.4億)的廣大用戶,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如大選,發揮著網路的「銳實力」(sharp power)重大影響力。這是個極其嚴肅的議題,任何民主法治的政府,都責無旁貸並須審慎以對。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