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4/08/06

聯盟再生?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6月18日至19日訪問了北韓,這是24年來普丁第一次訪問北韓。(圖片來源:https://kpl.gov.la/En/detail.aspx?id=83631)

 

聯盟再生?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6月18日至19日訪問了北韓,這是24年來普丁第一次訪問北韓。普丁的訪問團人數眾多,層級甚廣,包括了外交、國防、自然資源、衛生、交通等部長外,以及太空機構和能源部門負責人也是團員,足見普丁此次訪問對彼此關係的重要性。

普丁的訪問引起世人廣泛注意

 最引人注意的是雙方簽訂了《全面戰略夥伴協定》(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Treaty),尤其是普丁說此條約包含相互防衛條款(mutual defense clause),其內容是一國被侵略,另一國願提供協助。此外,普丁說不排除對北韓提供軍事和技術協助。金正恩則說,雙方關係已提升為聯盟(alliance)。雙方沒有公布此條約的具體內容。

 普丁的訪問不僅涉及北韓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外交和軍事武器彈藥的支持,也涉及俄羅斯是否協助北韓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進而違反聯合國對北韓制裁協議,以及使得朝鮮半島議題更複雜化。

 另外一個議題是傳統的聯盟是否再生?傳統的聯盟定義是幾個國家簽訂軍事協議,如果成員之一被侵略則視為是對整個聯盟的挑戰和侵略,聯盟必須對被侵略的成員國做出軍事回應。聯盟在冷戰時期發展到最高潮,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領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兩大集團的軍事對立。

 然而,蘇聯解體後,聯盟的作用跟著消失。一方面,蘇聯解體,北約組織面臨何去何從的困境。同時,北約成員國也各自謀求發展,特別是歐盟(EU)以經濟為主的擴張,使歐洲各國把注意力從安全轉向經濟。這加速聯盟重要性降低,直到俄羅斯於2022年侵略烏克蘭才警醒歐洲國家,體認到北約作為聯盟的重要性。

亞洲國家之情況

 亞洲國家也類似。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以改革開放為重心,對外則韜光養晦,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東協走出冷戰也謀求自主,企圖脫離大國的權力束縛,並置重點於經濟發展。因此,以軍事為主的聯盟似乎成為過往雲煙。只有北韓因為外交孤立,持續置重點於發展核武器和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二順位。

 中國從1990年代起發展出各種等級的夥伴關係。這包括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等。但是,這多屬雙邊關係,且軍事聯盟意義不重。其實,自1949年建立政權以來,中國是軍事聯盟的受害者。中國先是一面倒向蘇聯,和蘇聯建立密切軍事關係。自中蘇邊界衝突後,於1972起和美國建立密切安全關係。但是,兩個安全關係最終都破裂。所以,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具有彈性,且約束力低。以上說明蘇聯解體後軍事聯盟的狀況。

 北韓和俄羅斯這次簽訂包含具有聯盟屬性的相互國防協議的確是打破了蘇聯解體以來聯盟不再被重視的紀錄。該文件的完整內容沒有公布,因此,我們難知其全貌。世人好奇的是,俄羅斯和北韓的聯盟關係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金正恩和普丁都迫切的相互需要對方

 其實,俄羅斯前身的蘇聯對聯盟的紀錄是不好的。1979年越南出兵攻打柬埔寨前和蘇聯簽訂友好合作協議,似要求蘇聯從北邊平衡中國。但,越南攻打柬埔寨不久,中國出兵越南後,在中國北邊的蘇聯眼睜睜看中國攻打越南而什麼事都沒做。

 某種程度而言,金正恩和普丁都迫切地相互需要對方,以解除外交被制裁的命運,雙方正處於蜜月階段,因而講出一些未來難以真正具體執行,但充分反映出蜜月期的話,等真正發生大事後才是觀察雙方聯盟多緊密的開始。

 另一方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及中國崛起的對外強勢行為,喚醒了西方國家,使西方國家意識到必須強化和美國的既有聯盟關係。這又促使了聯盟再生。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