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蘇彥斌(Yen-pin Su)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2/06/29

2022年第九屆美洲峰會之分析

第九屆美洲峰會在2022年6月6日於美國洛杉磯舉辦,6月10日閉幕,總計有23國元首出席。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71836878276614&set=pb.100063509179160.-2207520000..&type=3)

 

2022年第九屆美洲峰會之分析

 

蘇彥斌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第九屆美洲峰會(Summit of the Americas)在2022年6月6日於美國洛杉磯舉辦,6月10日閉幕,總計有23國元首出席。這是美洲峰會自1994年首次舉辦以來,第二次於美國舉辦,也是檢視美國近二十年來拉丁美洲政策的重要場合。本文以下將依序討論該峰會的緣起、過程、達成目標與爭議。

緣起與過程

 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的成員國從1950年代起就開始舉行非正式的各國領袖會議,一直到1994年於美國邁阿密舉辦第一次美洲峰會,該領袖會議才正式制度化,每三年或四年開會一次。該會議為各國提供重要的交流管道,對於處理區域內的政治與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從1985年美洲國家組織簽定「卡塔赫那議定書」(Protocol of Cartagena)開始,美國愈來愈強調美洲國家組織的成員應共同追求民主與人權,而到了2001年第三屆美洲峰會發展「魁北克宣言」(Declaration of Quebec City)後,則直接將一國是否為憲政民主體制作為能否參與美洲國家組織運作的條件。2015年第七屆美洲峰會,在歐巴馬政府推動美國與古巴關係正常化的背景下,古巴獲邀參與美洲峰會,美洲35國首次全數到齊。

 2022年第九屆美洲峰會「未演先轟動」,主要是因為主辦國美國以古巴、尼加拉瓜與委內瑞拉「欠缺民主與對人權的尊重」為由,拒絕邀請這三國的領導人與會。這除了顯示美國仍然對道德外交有一定堅持之外,亦希望能以老大哥的姿態確保拉美各國需有一定的親美立場。對此,墨西哥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表示拒絕出席峰會,認為美洲峰會不應排除任何美洲國家,最後派了外交部長與會,而玻利維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八國也跟進僅派部長級官員或大使與會;巴西起先亦對於與會興趣缺缺,但在拜登答應與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進行雙邊會晤後,才決定參與峰會。

 此次美洲峰會的主軸為「打造一個永續、有韌性、公平的未來」,除了確認以往所強調的鞏固民主、尊重人權與推動區域經濟互利的基調外,各國在此次會議主要聚焦非法移民問題、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武漢肺炎疫情相關的公衛議題,以及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會中的分組論壇包括美洲執行長峰會(CEO Summit of the Americas)、公民社會論壇(Civil Society Forum),以及青年美洲論壇(Young Americas Forum),從公部門、私部門與第三部門的角度討論各項議題。

美洲峰會的成果、挑戰與對臺灣的意義

 此次峰會發表兩個重要的政策宣示,其一為美國總統拜登拋出的「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倡議」(Americas Partnership for Economic Prosperity Initiative),希望能藉以抗衡中國在拉美的影響力,其二為簽署與非法移民相關的「洛杉磯宣言」,強調要建立一個旨在分擔責任的綜合機制,為移民創造機會,同時也要有效打擊人口販運問題。

 持平而論,美洲峰會從第一屆到第九屆,達到的成果有限,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由於美洲各國政經結構存在巨大差異,加上中國近二十年來在拉美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美洲各國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要追求共同利益、凝聚共識皆極具挑戰,遑論解決實質問題。前美國國安會西半球事務特助芮斯特瑞波(Dan Restrepo)主張,美國未來應該要針對美洲次區域舉行論壇,才能更有效率地聚焦欲解決的問題並強化美國與各國關係。

 從表面上來看,美洲峰會最具體的功能在於為各國領袖提供社交互動的場合,但更受矚目的則是各國親美與反美立場的表態與較勁。由於排除古巴、尼加拉瓜與委內瑞拉與會所產生的爭議,使這次會議成為史上最少美洲國家領袖親自參與的美洲峰會,除了顯示美國在會前溝通的準備不足之外,更顯示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有下降的趨勢。最後,值得臺灣注意的是,對此次峰會持批評態度的美洲國家,有三國為我國的邦交國,其中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派外交部長與會,聖文森則完全不派官員出席,為此次峰會第四個缺席的國家。在我國外交風雨飄搖之際,這三國公開與美國唱反調,是否會對於我國邦誼造成影響,值得觀察。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