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1/10/01

美國在阿富汗:政治與軍事的糾葛

阿富汗瞬間變天是近一個月來全球關切的重點,引起諸多議論。
(圖片來源:https://www.cfr.org/timeline/us-war-afghanistan)

 

美國在阿富汗:政治與軍事的糾葛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阿富汗瞬間變天是近一個月來全球關切的重點,引起諸多議論。從美國國力衰退、美國的承諾、美國情報失能,到美國撤軍作為,都是被討論內容。上述的討論都有其道理,但是,美國介入阿富汗政治和軍事的糾葛卻鮮為人討論。

從打擊恐怖主義轉為協助重建阿富汗

  政治與軍事的基本關係是,政治指導軍事的運用,軍事是為政治服務。因此,軍事只是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且是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具體而言,當運用軍事資源時要設定政治目標,使軍事資源的運用配合政治目標而動員。這表示,政治目標設定妥當與否和後續軍事運用有高度關係。政治目標設定過高必然會過度消耗軍事和國家資源,不利國家整體發展。

  美國兩次介入中東戰爭提供兩個對比的例子。1990年8月,伊拉克占領科威特。1991年1月老布希總統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率領聯軍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他設定的政治目標是,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對未來的科威特政治體制則不採取特定態度。對美國領導的多國軍隊而言,這個目標不是高不可及的。

  2001年9月發生震驚全球的911恐怖攻擊事件。美國要求當時統治阿富汗的塔利班交出涉及恐攻的凱達組織首腦賓拉登不果後,於年底進攻阿富汗擊潰了塔利班。但是,直到2011年才擊斃賓拉登。此期間,美國的目標被迫變質,從打擊恐怖主義追殺賓拉登而轉為協助重建阿富汗,同時也對抗塔利班。這使美國的軍事任務變質為高度難處理的政治任務,因為協助重建把美國和阿富汗綁在一起。

新保守主義使美國高估自己能力

  軍事固然為政治服務,但是,政治的型塑是高度複雜的,進而影響政治目標的設定,終而影響軍事方向。

  2000年左右是美國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運動的高峰期。新保守主義認為,冷戰後的美國是無與倫比的帝國(empire)。這個看法和中國當時的世界觀相符合:冷戰後是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新保守主義者要在全球推廣民主,並不惜以干預方式介入全球政治。他們對共產主義抱持道德蔑視,因此,厭惡共產主義;也反對進步主義以進步之名改變社會基本原則,因此,例如,反對墮胎等。

  新保守主義的上述想法使美國高估自己能力,在道德主義信念推動下介入全球政治,忽視介入的正當性,疏忽了政治目標和軍事手段間的平衡性。在911恐怖主義攻擊陰影仍壟罩,打擊恐怖主義及防止恐怖主義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號召下,美國國內主流氣氛形成。

  美國當時主要領導人的個人偏好最終決定美國出兵的命運。小布希總統時的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是美國史上被認為最有權勢的副手,他和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幾乎主宰國安大局,諮詢對象主要是新保守主義者,使得國務卿包爾(Colin Powell)的意見被徹底邊緣化。對於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被發動,美國國內幾乎沒有異議。

  從以上簡單的討論可以得知,政治和軍事的關係經常是糾葛不清,進而影響政治和軍事運作的結果。我們討論今天阿富汗局面宜擴大角度,以取得更多教訓。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