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1/06/21

中國疫苗外交與兩岸關係

作為戰略物資的疫苗,開啟了美中間另一個競爭場域,近期提供給我國的日本124萬劑AZ疫苗及美國的75萬劑疫苗,也都屬於此賽局的一環。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photos/pcb.10158209910441430/10158209952346430)

 

    

 中國疫苗外交與兩岸關係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2021/6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疫苗」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自然也成為大國間角力的焦點。這場「疫苗外交」一開始由中國、俄羅斯與印度所發動,特別是中國,由於內部疫情控制相對較佳,以及國家對疫苗生產的絕對掌控,也得以有更多「餘力」進行「疫苗外交」。中國疫苗以「科興」和「國藥」為主,其效力雖不如歐美品牌,但在疫苗稀缺的情況下,亦有其吸引力;而隨著美國總統拜登五月中宣布將向國際供應疫苗後,更讓這場競爭上升為美中博弈的一環;此外,在我國本土疫情爆發後,兩岸關係也成為其中的棋局。針對此,我們有以下觀察。

       首先,中國疫苗外交的投射對象絕非亂槍打鳥,而是配合其外交政策,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以「鄉村包圍城市」戰略,在美歐力量薄弱之處施展開來。主要可區分為三大地帶:一是周邊國家,如東南亞的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並將與東協國家加強疫苗研發和生產合作,共同打造區域疫苗生產和分配中心;二是美國「後院」與歐洲邊緣地帶,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巴西,以及歐洲的塞爾維亞、捷克等國家;三是中東地區,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切入點,不只輸出,也包括共同研發與生產,若能成功,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在中東與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

       其次,當前「疫苗外交」競爭儼然成為「美中博奕」的另一章,隨著美國宣布將向國際提供8000萬劑疫苗,且第一波的2500萬劑將以目前效力較佳的Pfizer-BNT、Moderna與Johnson & Johnson為主,算是在這場賽局中扳回一城。在此之前,中國在民眾尚未普及施打疫苗前即啟動「疫苗外交」,再加上不斷地透過「大外宣」彰顯其「濟弱扶傾」,並指責一向標榜人權、普世價值的歐美強國,卻大量囤積疫苗,因而取得道德制高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甚至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諷刺美國,也逼使美國加快其疫苗輸出的進程。換言之,作為戰略物資的疫苗開啟了兩強間另一個競爭場域,而近期提供給我國的日本124萬劑AZ疫苗及美國的75萬劑疫苗,也都屬於此賽局的一環。

       最後,就兩岸關係而言,中國「疫苗外交」險些成為動搖我國中南美洲邦交國宏都拉斯與巴拉圭的武器。而過去原本對臺無傷的「疫苗統戰」,隨著臺灣本土疫情的爆發則成為破口,在疫苗短缺的情況下,國臺辦宣稱「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臺灣同胞戰勝疫情」,並承諾「要協助臺灣與上海復星洽談BNT疫苗」,姑且不論我國內部政治競爭的是非曲直,此一議題確實已引起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間、政黨間、民眾間正反兩面的爭論。

        過去一年多以來,新冠疫情已然加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從爆發、防控、疫苗,甚至是之後治療藥物的研發與生產,每個階段都可看到美中博弈的影子,處於兩強競爭前沿的我國也將受到重大影響,主政者須以更謹慎的態度應對此一牽一髮動全身的棋局。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