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思為(Steve Szu-wei Wang) 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
Published 2023/02/06

從歐盟對中國旅客防疫看其對中政策之調整

基於2020年初新冠疫情大舉肆虐的前車之鑑,歐洲各國政府對於即將湧入的大量中國旅客不敢掉以輕心。(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從歐盟對中國旅客防疫看其對中政策之調整



王思為
台灣歐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

 

 基於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大舉肆虐的前車之鑑,歐洲各國政府對於即將湧入的大量中國旅客不敢掉以輕心,多半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面對入境之中國旅客,並施以相對應的防疫措施,期望降低可能的新型變種病毒再度入侵歐陸之衝擊。「歐洲航空安全局」(European Union Aviation Safety Agency, EASA)與「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CDC)甫於1月10日聯合公布一份飛航衛生安全協議,作為對於中國政府在1月8日全面開放其境內公民出國旅遊的回應。該協議中的附錄為「回應傳染疾病情況惡化之準則」,其中建議所有從中國飛抵歐洲的旅客必須提供出發前48小時內的陰性證明,以及對入境旅客進行隨機篩檢,並應對飛機上廢水進行COVID-19的病毒檢測等相關防疫與追蹤、監測手段。

歐盟要求確實可信的資訊

 上述文件實乃針對中國政府突然於一夕之間放棄已經堅守三年的清零政策所做的緊急應變措施,歐盟成員國及申根公約國家更早於1月4日的整合政治危機回應(Integrated Political Crisis Response)會議中一致同意對於中國疫情的發展須保持密切關注。雖然中國政府一再呼籲世界各國不要針對中國旅客採取其所謂具歧視性的防疫措施,但在中國本土疫情的高度不透明及相關醫療、公衛資訊明顯缺乏可信度的情況下,歐盟各國已不再像2020年時那樣一派天真地對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單方面的說法照單全收,他們似乎已經學會如何「聽其言、觀其行」。

 特別是基於確切資料與科學評估的專業判斷上,縱然歐洲地區的民眾大多數對於現行病毒已經具有群體免疫的保護力,惟在中國政府亟力掩飾國內疫情之下,使得染疫人數、傳染情況與病毒基因定序等訊息一概闕如,歐洲當局仍無法判斷中國本土是否有新型變種病毒的存在,而為了避免於疫情解封之後再度遭未知病毒攻陷,因此對於中方說法並未加以採信,而是相信歐盟自己所能掌握的訊息進行研判。

歐盟對中交往模式調整可期

 歐盟方面對於中國態度上面這項頗有意思的變化,在疫情剛開始的前兩年尚未出現如此明顯的不同,然而自去年烏俄戰爭爆發之後,特別是近半年來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與經濟施壓持續不斷升高、引發國際間對於台海和平高度關切之際,歐盟國家對於中國的態度與政策也逐漸趨向務實。有別以往對中國過於天真的一廂情願與想像,歐盟似乎開始探索一種新的與中國交往模式,試圖在依賴中國市場與平衡中國影響力之間取得其認為較妥適的位置。

 雖然早於2019年歐盟發表的對中戰略展望文件裡面,已經將中國清楚地定位為「合作與協商夥伴、經濟競爭者、系統性對手」,並在2022年重申一次同樣內涵,但具體的作法為何並未清楚說明。但隨著兩岸態勢益發緊張,歐盟對中國的政策調整亦逐漸明朗化,且接下來的發展,預期應該會愈來愈快。至於台灣應當如何回應歐盟的這項調整,建立有利於我方的戰略布局,或許是當局該鄭重思索的課題。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