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3/01/17

超出預算的稅收該如何運用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2年前11月全國賦稅收入,累計實徵淨額首次突破3兆元,是經濟成長率的四倍多,較全年預算數多出3,554億元。(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超出預算的稅收該如何運用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2年前11月全國賦稅收入,累計實徵淨額首次突破3兆元,高達3兆797億元,年增13.6%,是經濟成長率的四倍多,較全年預算數多出3,554億元。財政部也預期,由於營所稅及綜所稅表現亮眼,今年稅收將可超出預算數4,500億元以上。不過,事實上是若加上紓困等用途的特別預算,去年政府的財政是會出現赤字的。因此,基本上這4,500億元的超徵稅收應優先用於還債,就個人而言有錢先還債是國民生活須知,但有心人士刻意扭曲4,500億元為政府「超收人民的錢」、「向老百姓搶錢」,應「還稅於民」等民粹的現象,迫使政府不得不調整應有的作法。

對於超出預算之稅收的初步做法

 日前政府已經規劃初步作法:4,500億元中扣除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稅收700億元,中央政府可以運用的有3,800億元。初步有三項規劃包含:1. 用1,000億額外撥補勞保和健保基金財務缺口,同時增加電價補貼;2. 用1,000億啟動第一波加強韌性經濟方案的七項措施;3. 剩下1,800億將保留一定額度,用發現金的方式,來作為全民共享的方案。基本上,前兩項的規劃兼具理性與感性且全民共識高,基本沒什麼爭議,但第3項的作法則是將在農曆過年後全民普發現金一人6,000元,政府則保留400億元做為不時之需。對於普發現金,經濟學家普遍反對,但民意代表為了討好選民則是大力支持,甚至提出加碼再加碼,就好像台灣政府可以像美國政府一樣,狂印鈔票普發現金給民眾。

政府在各方考量下決定全民普發現金

 經濟學中的財政學有所謂的「財政紀律」、「租稅公平」等租稅基本原則,但沒有所謂的「還稅於民」等奇怪作法。基本上,政府稅收比預期好,首先就要先用於還債,這是鐵律不容質疑。我們同意過去三年在新冠疫情與物價上漲壓力下,不只台灣,全球人民都不好過。而台灣經濟在全民共同努力下,確實表現得比其他國家來得好,稅收也超出預算數,是有必要在財政考量下,讓全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不過,經濟成長率好,稅收一定會增加,但未必會出現「超徵」,也有可能出現「短收」的情況,這取決於政府稅收估算能力的精準度而定。當然經濟成長率好,必須讓民眾有感且能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如提供誘因鼓勵企業加薪、提高低薪族群的免稅門檻、擴大實物補貼於各類族群,如教育與租屋補貼、老人與中低收入戶補助等。另外,為了降低因當前全球輸入性通膨對民眾在民生消費支出的負擔,政府至今仍在進行的機動調降大宗物資及油品進口關稅與機動免徵大宗物資營業稅,以及對於油價與電價的穩定機制等政策,也可算是減輕全國人民另類「通貨膨脹稅」的一種退稅回饋作法。

 不過,既然在各方考量下政府決定全民普發現金,且目的是經濟成長果實的全民共享,「使全民開心,增加社會福利」,至於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各界則不要太期待。因為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一個經濟政策,而只是一項社會福利措施而已。

未來相關部門應確實精準預估年度稅收預算

 我們認為未來相關部門應儘量確實精準預估年度稅收預算,避免又發生有心人士為了政治利益刻意又拿來作文章,誘導人民誤解政府,而形成又向人民多收稅的錯誤印象。我們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台灣人民,但我們更期待台灣人民能有更高的民主素養,就如同2016年6月5日瑞士的全民公投否決了「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一樣。

 最後,根據經濟學原理,發現金對於民眾而言雖然效用最大,但由於這只是政府的移轉性支出,不計入GDP中,除非民眾能將這些現金用於消費才對年度的經濟成長有所貢獻。發現金只是快樂一時,但如果能真正花掉這些錢,對於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才有幫助,這樣全國民眾才能快樂久一點!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