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林世嘉(Shih-chia Lin)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
Published 2021/05/31

全球衛生治理新局勢,臺灣如何參與?

世界衛生大會推動各國建構整合性、在地性,以及對抗不平等的數位健康政策,臺灣經驗更能夠於此議題作出豐富的貢獻。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29635229@N02/49622408573/)

   

  

 全球衛生治理新局勢,臺灣如何參與?       

      

    林世嘉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
2021/5

 

  2020年5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運作,並強調,美國向來是WHO與各種全球衛生機制中,提供最多援助與資金的夥伴,然而WHO無法妥善因應COVID-19疫情、並拒絕進行透明度與訊息通報方面的改革,因此美國將撤出派駐至WHO的官員,並將原用於WHO的預算轉移至其他國際衛生機制。

       不到一年後,在WHO第148屆執委會上,佛奇(Anthony Fauci)博士代表新上任的拜登政府發表了演講,宣布美國將重新回到WHO及相關國際多邊機制、提供資源與資金,與各國攜手合作對抗疫情,此舉被WHO官員譽為「近期全球衛生界最美好的一日。」

        然而,美國的短暫退出與迅速重返,皆無法避免全球衛生治理正在發生的變革:去中心化的治理框架、多元行為者的治理環境、更重視公私夥伴合作的創新機制。

        以資金面而言,慈善基金會如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是WHO第二大的捐助單位,僅次於美國;但相較於國家利益優先的政府撥款,慈善資金會的影響力更受全球衛生界的推崇;此外,在去年美國宣布停止撥款後,不但未形成WHO的資金真空,反使歐洲、中國等蓄勢待發的國家更積極支持各項抗疫機制,例如COVID-19團結應變基金(協助各國因應疫情之緊急應變資金)、ACT加速器(協助各國取得COVID-19的診斷、檢測、疫苗與衛生體系技術的平臺,其疫苗支柱即是COVAX)等。在「票票等值」的世界衛生大會運作中,過往以捐款發揮影響力的作法已不再如以往有效。

       以領導力而言,全球衛生的領導結構也發生了轉變,在伊索比亞籍WHO幹事長譚德賽博士上任後,積極選任非洲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意見領袖與科學家進入WHO顧問團,使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衛生議程的聲量比以往更加壯大;另一方面,更多元的非國家行為者(慈善基金會、學研單位、企業等)及公私夥伴關係,在疫情中也發揮重要作用。舉例而言,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抗疫平臺的ACT加速器,其主要的倡議方、技術提供方幾乎均為公私夥伴機制,如全球免疫聯盟(GAVI)、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大流行預防與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 CEPI)等,有別於既有的以國家為中心、甚至是以WHO為中心的模式,這些新的機制與行為者也同樣能團結資源並創造具體成果。

        綜上所述,拜登政府宣示要重新參與的全球衛生治理,美國勢必要提供更為多元和創新的領導力與行動模式,以重新回到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之中;舉例而言,美國近期聲明暫時放棄疫苗智慧財產權,並將透過WTO體系向全球分享疫苗專利與技術,就是一項極具野心的舉措。

        在此全球衛生治理重新洗牌的局勢當中,臺灣的數項優勢,則恰能契合正在發生的全球衛生治理轉型。

       首先,臺灣民主防疫與資訊透明的政策理念,是全球衛生轉型的重要參考。為敦促WHO的治理改革,WHO已經召開了數個獨立委員會來審查全球的COVID-19因應行動,審查報告將作為全球衛生安全改革的參考,甚至可能影響WHO幹事長選舉(將於2022年舉行)的結果,乃至於根本性的全球衛生條約如《國際衛生條例》的修訂;民主國家必須確保改革的成果能讓WHO更具有課責性與透明度,避免WHO被特定國家把持。臺灣作為全球防疫最好的民主國家之一,更是全球衛生轉型中的重要夥伴。

       其次,臺灣數位防疫與精準健康的應用,正符合WHO的數位化趨勢,近年WHO已啟動多項工作,強化全球衛生資訊的監測與蒐集、重視資訊透明度,以及應用數位技術來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健康福祉;例如WHO於2019年成立的數位健康部門,將專責協助會員國發展數位健康技術,而2020年世界衛生大會更通過了《2020至2025年數位健康全球策略》(Global Strategy on Digital Health 2020-2025),推動各國建構整合性、在地性,以及對抗不平等的數位健康政策,臺灣經驗更能夠於此議題作出豐富的貢獻。

        第三,強調公私夥伴的全球衛生治理趨勢,對臺灣而言則提供了更多元的參與空間。臺灣的國際參與長期被中國操縱為國家地位問題而處處受到打壓,然而在去中心化的全球衛生治理生態中,強調的是多元「合作夥伴」而非國家「領導」,當國家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角色時,臺灣透過民間組織、學術單位、私部門參加全球衛生合作的機會亦更多元。

       「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與「出席世衛大會」向來是臺灣外交工作的重點,但面對未來更多元與變動的全球衛生治理結構,臺灣也應保持「超越世界衛生組織」的態度,將目光放到每一個國家與每一個民眾,將其視為我們的合作夥伴,建構更密集與具體的國際衛生合作網絡,更能夠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提供契機。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