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邱亞文(Betty Ya-wen Chiu)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2/07/26

第75屆WHA之觀察與反思-臺灣再次叩關WHO的轉機?

臺灣持續爭取參與WHO及WHA的訴求,共獲全球88國、逾3,800名政要、國會議員及各領域重要國際友人給予聲援,但仍未如願,因此亟需重擬戰略才能再次叩關。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第75屆WHA之觀察與反思-臺灣再次叩關WHO的轉機?

 

邱亞文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全球衛生暨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亞太公共衛生學術聯盟臺灣區域主席

 

 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今年5月22至28日於日內瓦舉行,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回到以實體方式召開的大會。今年臺灣亦持續爭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WHA的訴求,共獲全球88國、逾3,800名政要、國會議員及各領域重要國際友人給予聲援,但仍未如願,因此亟需重擬戰略才能再次叩關。雖然今年的WHA已經閉幕,但從其議程、各項報告與決議文件分析觀察,可以更精準抓住未來國際發展趨勢,提前為來年布局。

譚德塞能否引領新一波改革值得觀察

 首先最受矚目便是WHO幹事長選舉,現任幹事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是唯一候選人,最終也獲高達155票確定連任,新的任期將從2022年8月16日開始,再不必擔心連任與否而投鼠忌器。雖然譚德塞在COVID-19疫情初期因低估其威脅而有許多爭議,更使譚德塞與WHO招致怠慢、「親中」等非議,筆者也曾為文《WHO聲望下滑誰之過?論幹事長之權與責》(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90/90-06.pdf)對幹事長的職權與作為有深度探討,包括WHO憲章並無罷免幹事長之條款等。而近期隨國際情勢丕變及確定連任,譚德塞對中國的態度似乎開始有所轉變,不僅要求中國在分享病毒源頭的數據及資料上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也曾批評中國現今仍堅持清零政策無法持久。在疫情尚未結束及疫源尚未查明的情況下,各界對幹事長仍有諸多期待,未來譚德塞是否能謹守WHO憲章第37條維持國際中立文官姿態,引領新一波的全球衛生治理改革,值得持續觀察與重新評價。

疫情凸顯國際衛生條例之缺陷

 此外,可發現WHO與各會員國開始關注各項因疫情而被延誤或忽視甚至退化的健康議題,大會也通過「WHA75.6《2019-2023 年第十三個工作總規劃》延期至2025」之決議。COVID-19大流行除影響永續發展目標進程,更凸顯出各國對公衛緊急事件的準備不足及《國際衛生條例(2005)》(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實務上的缺陷。而國際上早已逐步提出相關補強機制,例如2014年美國與世界多國共同發起了全球衛生安全綱領(Global Health Security Agenda, GHSA);WHO於2016年通過世衛組織衛生緊急計畫(WHO Health Emergencies Programme ,WHE);2021年第74屆WHA也通過決定後續將召開WHA特別會議,討論「大流行防範與應對之國際公約、協定或工具」,亦即《大流行公約》的制定就此展開。這次大會上更由美國領銜提出IHR修正草案(文件A75/18),旨在補強WHO與會員國的權責與能力,特別是明訂各項時限與預警機制,重點包括(1)新增區域內遵約委員會的設立並賦權其就近審查及監督各會員國遵守IHR之義務;(2)增加通報、核實及公共衛生應對相關時效性,加強WHO及會員國責信並使其能更快速應變;(3)建立分層負責及區域預警機制,並制定預警標準,使高風險的區域或國家可即時進行風險評估;(4)公開並透明化WHO與會員國間技術指導和援助的合作。

 無獨有偶地,G7亦在今年5月簽訂了「G7 Pact for Pandemic Readiness」,主要強調兩個重點「合作監測」及「可預測的快速應對」,均呼應了全球衛生安全聯防之迫切需求。而臺灣在COVID-19疫情之早期因應得當,挾華語文優勢在社群媒體截到武漢衛生健康委員會之關鍵訊息,得以及早控制疫情,足見在未來的全球聯合偵防可扮演一定角色,而未來臺灣如何確保在《大流行公約》等新的補強機制中有適度的參與應是當務之急。

非WHO會員的臺灣能否收到同等援助?

 最後,自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可說振聾發聵,WHO在此期間協助蒐證供戰爭罪調查、提供烏克蘭許多援助,截至5月4日WHO已提供烏克蘭398公噸的醫療用品及設備。本屆大會更通過由烏克蘭和數十個歐美國家提案的「WHA75.11因俄羅斯聯邦侵略而對烏克蘭以及難民收容國造成的衛生緊急事件」決議,重點包括(1)譴責俄羅斯攻擊醫療機構事件;(2)敦促俄羅斯及其他會員國遵守WHO之規範與標準、人道主義法、國際人權法等;(3)確保並支持藥物、醫療設備及衛生技術的持續供應。我們可曾試想身為非WHO會員的臺灣,假如有一天真的受到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攻擊,我們能否收到WHO同等的援助呢?

 若以WHO「健康是基本人權」、「全民皆健(Health For All)」的核心宗旨為依歸,WHO不應獨漏臺灣,而譚德塞連任後對中國態度的轉變、COVID-19疫情催化全球衛生安全機制變革、俄烏戰爭的警鐘等,在在提醒臺灣應化危機為轉機,擬定策略積極參與衛生安全補強機制,型塑臺灣在全球衛生安全不可或缺的角色及地位!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