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2/05/17

近期中國大陸疫情評析

近兩個月來,中國大陸新冠疫情再度反彈,且力度之大引發世界關注。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近期中國大陸疫情評析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近兩個月來,中國大陸新冠疫情再度反彈,且力度之大引發世界關注,主要是上海與北京兩個最大的城市,一個封城月餘、一個在封控邊緣。其中特別是上海,在過去兩年多,上海曾以「瓷器店裡抓老鼠」形容能兼顧防疫以及經濟、民眾生活著稱,此種「精準防疫」模式堪稱中國城市防疫的典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全中國衛生醫療資源最佳的城市(與北京並列)、行政資源充沛、基層治理完善的城市,竟會發生如此荒腔走板的防疫亂象。針對此,我們有以下看法:

中央接管上海防疫戰略指揮權

 這次上海疫情具重大政治意義,上海不只是中國經濟重鎮,長期以來更被認為是抗疫典範,未料官僚效率竟遠遜於其他城市,出現許多爭議措施。上海原先採用「精準防疫」政策,相較於各省頻傳「一刀切」,具相當的彈性,在3月26日上海官方也強調「不可能封城」,被認為是走向防疫新模式的信號。然而隨疫情加劇,上海最終仍全面封城,並在4月2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到上海調研、國務院督查組進駐、解放軍「醫療兵」援滬後,中央「動態清零」的令旨也落地,代表中央接管上海的防疫戰略指揮權。

「動態清零」為體現中國制度優勢並迎接「二十大」

 對中共而言,「『動態清零』VS『與病毒共存』」已經不是公共衛生的問題,而是與西方的價值與意識型態之爭,當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中國疫情獲得控制,西方特別是美國疫情失控之時,中國啟動大外宣與內宣,宣揚自身制度優越性,也是「東升西降」的象徵,從此時開始已經「騎虎難下」了,「清零」即是體現中國制度優越性。中國若驟然放棄清零,無疑會衝擊此種制度自信,特別是距離「二十大」剩不到半年,「清零」也成了政治任務。「旗幟鮮明」反對共存,以動態清零迎接「二十大」成為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何習近平在近期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再次強調「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我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

「科興」、「國藥」效力堪憂

 另一因素是關於「疫苗效力」,香港疫情爆發及中重症大增,都可以證明「科興」與「國藥」這類滅活菌疫苗無法對抗Omicron及病種變毒,一旦「與病毒共存」讓疫情擴散及出現大量中重症,甚至是死亡案例,肯定影響中共的執政威信。目前官方期待國產的mRNA或次蛋白疫苗的研發作為加強劑,但進度不如預期,而上海一度傳出要進口與施打BNT疫苗的消息,因其涉及中共宣傳的制度優越,以及疫情爆發後對「疫苗外交」的宣傳,也無疾而終。

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將會增強

 此波疫情發展迄今,在上海雖有零星的衝突與集體行動,但很快就被平息而不致會影響社會穩定。然而,其真正的影響將會是在意識層面─對政府的信任感降低。因為在此過程中,政府說不封城,結果封城了;政府說四月初解封,結果過了一個多月依然封控;政府說不要搶物資,結果沒囤積物資的人懊悔不已;政府說「你是陽性就是陽性,就得去方艙」。此些例證不勝枚舉,若防疫過程大量犧牲人權仍無法止住疫情,民眾在意識上對政府的質疑將會加深,甚至延伸至習近平上台以來對社會的強制管控,而此影響也將會是長遠的。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