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3/01/17

集體免疫大躍進!?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省思

中央防疫領導小組宣布將COVID-19降為「乙類乙管」,且提及要「充分認識、充分肯定」三年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效」。圖為2023年1月4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源:https://www.cq.gov.cn/preventionh5/zybs/202301/t20230104_11449295.html)
 

集體免疫大躍進!?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省思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近期中國突然從原本嚴格防疫的「動態清零」轉而「與病毒共存」,此舉不僅中國民眾驚訝,國際社會也都無法理解。然而,這突如其來的政策轉變卻已造成巨大的影響與擔憂,縱使中共官方已對疫情數字「蓋牌」,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明確指出對此感到不安,不少國際機構均做出預估,中國至少會有六億人口感染、超過100萬人病故。近期各國也對來自中國的航班旅客進行嚴格檢查,擔心新一波疫情的擴散。針對中國防疫大轉彎我們有以下看法:

政策大轉彎是順應民意還是陽謀?

 首先,中共過往嚴格的疫情防控早已引發民眾不滿,十一月初在數十個城市所發生的「白紙運動」即是這種不滿的總爆發。不少觀察家提及此次運動對中共放寬防疫措施造成壓力,而目前官方媒體也提及,放鬆防疫管制是為順應民情,照顧到社會不同的聲音。但我們認為不應高估中國社會力量的作用,中國政府對此一運動相對容忍,一方面其可成為社會壓力與怨氣的解壓閥,但若進一步探索,可發現另一個劇本,即這是官方的「陽謀」。

 主要是地方經濟在嚴格防控下受創極大,再加上變種病毒傳染極快,事實上各地疫情早已失控,但為順利召開「二十大」而受掩蓋。而從「堅持動態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大轉彎需要一個理由,此一運動即填補其中的環節。我們從各地抗爭爆發後,網路的封鎖卻不若以往嚴格即可看出。

官方定調與宣傳過往防疫政績

 其次,在去年12月25日「全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接任中央防疫領導小組組長的李強宣布將COVID-19降為「乙類乙管」,且提及要「充分認識、充分肯定」三年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效」。也就是說,官方仍極力宣傳,是政府過去的動態清零政策得宜,才讓中國挺過了最危險的時刻,免於受到病毒的侵害,而現在病毒威脅大為減輕,即可透過集體免疫方式增加保護力,迎接新年的到來以及接下來的經濟復甦。事實上,這也是為了掩蓋科興、國藥等疫苗效力不彰的事實。

集體染疫大躍進

 再者,從中央宣布疫情鬆綁後,各地方政府也爭相公布爆炸性的感染人數,包括浙江省12月底宣稱每日陽性至少100萬,最多每日新增200萬例,四川與北京染疫人數都將超過八成;且不只省一級,青島市也公布日新增約50萬例,東莞市則為30萬例。若回顧歷史,這完全是「大躍進」時期「指標風」的翻版,當中央要求清零時,地方則強力封控,當中央要集體產生自然免疫力時,地方則相繼推升染疫數字。但問題是,這是在官方準備不足的狀況發生,不顧醫療量能不足、相關藥品準備不及,各地政府幾乎是防疫躺平,而民眾只能無奈地購買成藥自力救濟。

習近平權力不受影響但權威受損

 最後,此事件雖可能是中共的「陽謀」,但不可避免將對習近平「權威」造成傷害,主要是「動態清零」是習近平所堅持,如今「與病毒共存」也是其指導下的政策。不過在當前中國政治環境下,權威受損並不代表權力受到挑戰,反而會將權力越抓越緊,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即是一例。然而,此種幾乎不顧醫療系統、救治能力、防護安全網,以及對人民生命所造成衝擊的政策大轉彎,雖不致對中共統治造成立即而明顯的挑戰,但對民眾的政治信任已造成衝擊,也對中共未來的社會治理埋下不可預期的伏筆,也是我們觀察日後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重點。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