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2/04/07

全球將出現結構性的通膨?

1月12日美國勞工部宣布去年美國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過了7%的成長率。
(圖片來源:https://deframedia.blog.gov.uk/2020/03/10/supermarket-delivery-hours-extended-to-support-coronavirus-response/)

 

全球將出現結構性的通膨?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21年已經過去了!2021年全球除了疫情持續外,最受關注的經濟議題無非是通貨膨脹(inflation)。即使到2022年初,通貨膨脹到底是暫時性,或是永久會持續,將影響2022年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其對物價的效果。

  1月12日美國勞工部宣布去年美國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過了7%的成長率,這是自1982年以來,美國最高的一次。而歐洲統計局1月7日公布歐元區去年 12 月CPI再創歐元成立以來的新高,來到5%的水準。

疫情是歐美物價大幅上漲的元兇

  美歐兩大經濟體物價持續上漲當然有其原因。2020年初疫情開始流行以來,雖然美國Fed、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與中國人行等四大央行為了解決流動性與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只擴大寬鬆的貨幣政策,亦配合該國政府紓困政策而大量購買各級政府發行的公債,此一部分在美國特別明顯。

  詭異的是,四大央行的資產規模從2020年初的19.5兆美元快速增加到2020年底的28兆美元,但2020年全球CPI並未出現大幅上漲的現象。以美國為例,2020年的CPI為1.2%,不只低於2019年的1.8%,亦創下五年來的新低;中國則是2.5%,亦較2019年的2.8%低;日本則是0.0%,亦較2019年的0.5%低,呈現持續通縮。歐元區的德國也只有0.5%,亦低於2019年的1.5%。也就是說,2020年四大央行對市場釋出4兆美元的資金,但全球並未出現所謂的「通貨」膨脹。事實上,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疫情影響到全球的經濟。即使在各國政府極力紓困,民眾拿到政府的紓困金也因為疫情影響無法用於消費,如此不僅造成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3.4%,全球也沒有因為四大央行資產規模大增而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

  然而,2021年因疫情持續,美國碼頭與貨車因疫情大量缺工,造成供應鏈堵塞或供應鏈的不穩定;而2020年無法支出的紓困的現金在2021年出現一次性的報復性需求,造成2021年3月美國CPI突破Fed的2%目標後,一路急升到2021年12月的7%。這也改變了Fed當初認為美國CPI上漲是暫時性的說法。

全球將出現結構性通膨言之過早

  由於美國與歐元區兩大經濟體的CPI持續升高,因此從去年以來很多人就一直認為全球長期的通膨即將來臨,甚至已經到來!亦有一些人認為全球將進入結構性通膨的時代!然而什麼是結構性通膨呢?根據經濟學的定義,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整體總需求並不多,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鋼鐵,豬肉,房屋,食用油等,如果結構性通脹沒有有效抑制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造成全面性的通膨。以美國為例,2021年3 月以來的物價上漲在於能源價格(2021年12月上漲近3成,主因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新車(上漲12%)與二手車(上漲37%)的上漲所帶動;同時受到疫情的影響,房屋(包含房租)2021年12月雖然漲幅只有5%,但卻占美國CPI百分之30至40的比重,也是拉抬美國CPI上漲的重要因素。由此初步來看,美國確實有出現結構性通膨的情況。

  然而,一般民眾普遍認為「結構」意謂著長期性,亦即美國甚至全球如果對此種通膨沒有有效抑制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造成長期性的全面通膨。但過去的歷史經驗顯示,成本推動型通膨通常發生在油價大漲帶動供給面成本增加所造成的;而此次油價雖然上漲來到90美元,但與2008年1月的147美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此次供給面的影響仍是來自於疫情所造成的供應鏈堵塞或供應鏈的不穩定。因此除非全球疫情一直持續沒完沒了,否則信誓旦旦說全球將進入結構性通膨的時代仍然言之過早,更何況全球另外兩大經濟體的日本與中國的CPI在2021年12月卻是分別只有1.5%與0.8%。在四大經濟體的CPI出現兩樣情下,全球是否發生結構性通膨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結構化因素的改變將墊高各國央行的CPI目標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即使現在Omicron變種病毒有機會流感化,進而降低對全球供應鏈與需求面的負面衝擊,但未來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過去靠大量補貼生產製造因而低價的中國產品可能不再,加上因應氣候變遷與疫情可能造成全球製造業結構性缺工所增加成本的影響,美國Fed 2%的 CPI目標(自1996年以來設定,並於 2012年正式對外公布),勢將因進口成本增加而提高,若其他國家央行跟進,未來全球的CPI將脫離過去30年全球低通膨的時代。

 

-------------------------------------------------------------------------------------------------------------------------------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