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2/10/24

從英國減稅政策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近期宣布50年來最大減稅計畫,可說是全球金融市場近來最大隻的黑天鵝。
(圖片來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prime-minister-liz-trusss-statement-6-september-2022)


從英國減稅政策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錯誤的政府政策亦是黑天鵝

 近幾年全球天災人禍不斷,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極大的震盪,經濟甚至可能出現衰退。最近的最大隻黑天鵝可以說是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Liz Truss)。
 
 去年美國政府上到總統拜登(Joe Biden),下到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與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三大巨頭嚴重誤判美國的通膨情勢,錯失升息時機,導致當前美國通膨創下四十年的新高;為了彌補錯誤,最近幾次的快速升息(12碼)使美元大幅升值,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出現重貶,不只造成金融市場大震盪與經濟衰退機率大幅上升,使得一些新興經濟體,如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因外匯儲備不足而宣告破產,迫使IMF不得不介入進行貸款救援。現在已經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快速升息政策會不會又再次犯下美國通膨不僅沒快速回落,但經濟卻陷入長期衰退的錯誤。

 眾所皆知,不負責任的預算政策,無論什麼時候提出都不恰當,但特拉斯卻選了個最差的時機。9月23日在英國內部通膨高漲與英磅早已重貶之際,草率地宣布從事一場恐怖的財政政策實驗,而這個實驗很可能把英鎊推到兌美元一比一的重貶危機,使英國經濟危機愈演愈烈,甚至將全球經濟拖下水。

矛盾的政策可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

 特拉斯這項英國50年來最大規模減稅計畫,包括調降薪資稅,並取消原訂對企業加稅的計畫。這項減稅的代價估計約500億美元,而後將同時對家庭和企業提供約1,500億美元的能源補貼。然而,在這套新預算措施宣布前,英國就已遭遇嚴重的通膨和國際收支平衡問題。通膨率超過10%,是40年來首見。同時,英國也出現歷來最大的貿易逆差。經常帳逆差達到GDP的7%,是七大工業國中最高。特拉斯政府雖然宣稱這套計畫將提振英國的長期經濟成長,然而根本問題是這項新計畫勢必使英國眼前的通膨和國際收支問題更惡化。換言之,可能長期經濟成長沒期盼到,短期反而使英國經濟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果然,9月23日這些措施一經宣布,不只失去英國民眾的信任,全球投資人亦不買單,英鎊立刻對美元暴跌,使得這些風險立即顯示出來。事實上,自今年初以來,英鎊已對美元貶值約20%。凡此種種,都使英國央行陷入窘境;一方面,若是英國未能大幅提高利率支撐英鎊並壓抑通膨,可能招致危機;然而,另一方面,若是大舉提高利率,又可能推升英國政府的借貸成本,造成英國公共財政更難以為繼。換言之,這種減稅又提高利率的矛盾政策,令人不得不相信英國是繼美國之後,再次出現影響全球經濟的錯誤的政策。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隨後將英國主權債信評等的展望,從「穩定」調降至「負向」,因為他們認為特拉斯的減稅方案將導致政府債務持續攀高,對英國信評的影響為負面。

 雖然英國央行9月28日被迫採取非常手段穩定債市,宣布總額650億英鎊的緊急購債計畫、暫停發售公債,並承諾視穩定債市之需無限量購債。這些措施雖有助於讓英國債市短期穩定下來,卻仍會將英鎊置於險境。如果特拉斯不儘快政策大轉彎,英國很可能就會發覺自己不得不去做1976年來沒有任一位首位必須做的事:向IMF乞求金援,以挽回政策公信力,並拆除引爆英鎊全面危機的引信。

政策雖然轉彎,但政策的信任度已大幅下降

 在各界的不信任與壓力之下,特拉斯大減稅政策終於出現大轉彎,宣布取消廢除45%最高所得稅稅率,也就是取消為富人減稅的計畫。即使如此,在特拉斯才上任不到一個月,一項民調顯示,在受訪的近5,000名英國人中,大約51%表示特拉斯應辭職,54%表示財政大臣夸騰 (Kwasi Kwarteng)應該辭職。即使特拉斯撤回該項政策,但在英國民眾與全球投資人對英國政府的信任度大幅降低下,恐將嚴重影響英國後續因應當前高度通貨膨脹政策的效果。

 在天災人禍持續下的全球經濟有如走在鋼索上岌岌可危,當前各國任何錯誤政策均可能使該國經濟陷入衰退,甚至影響全球經濟。在美國與英國前車之鑑下,各國政府當引以為鑑,畢竟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各界的信任,不只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反面有可能出現未預料到的負面效果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