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林正義(Cheng-yi Lin)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5/04/10

川普的時間與議題管理

川普要在任期之初結束中東與烏克蘭戰爭,而以結束烏克蘭戰爭最為關鍵。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whitehouse/54348626750/)

 

川普的時間與議題管理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川普(Donald Trump)在總統交接時期顯示出他既是董事長也是執行長,偶爾不按牌理出牌,但也絕非無厘頭亂出牌,必要時也會修正想法與說法。川普要在任期之初結束中東與烏克蘭戰爭,而以結束烏克蘭戰爭最為關鍵。川普認為美俄關係要改善,由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先宣布停止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是最快速的途徑。川普與普丁的通話及2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草擬「到和平之路」(Path to Peace)決議案,排除所有敏感字眼,只要求早日停止俄烏衝突。這雖顛覆了拜登(Joe Biden)政府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卻顯示川普是最有可能讓烏克蘭戰場不再有更多人犧牲的領導人。

 川普正在進行一場國內外的革命,而不只是改革而已,四年任期中間有對執政黨通常不利的期中選舉,反映出他想抓住時間,及早達成任何可完成的任務。普丁了解川普是可以打交道的對象,使俄羅斯有結束烏克蘭戰爭的機會,也可讓俄羅斯找到外交孤立的出口。

 美歐關係不必然陷入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以來的最大分裂,英國與法國在烏克蘭早日結束衝突的安理會決議案,沒有投下否決票,而是棄權。美國在變,英法何嘗不是在調整之中。即使2月28日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白宮的「災難性會談」之後,川普凍結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與運送,烏克蘭戰爭及早結束仍可預期。

川普重塑中美經貿與投資關係

 川普與中國關係重點在經貿領域,經由對等關稅下的「公平互惠計畫」,反制非互惠貿易的安排。川普先在1月20日公布「美國第一貿易政策」(America First Trade Policy),要求美國貿易代表審查《中美經濟貿易協定》(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並視情況採取關稅或其他措施;要求商務部長和美國貿易代表評估美中之間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要求商務部長評估,並確保與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實現互惠和平衡的待遇。川普在2月21日公布「美國第一投資政策」(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備忘錄,將中港澳視為「外國對手」,禁止美國公司投資於推進中國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行業,禁止中國收購美國關鍵的企業和資產,限制中國投資美國技術、關鍵基礎設施、醫療保健、農業、能源、原材料或其他戰略領域,保護敏感設施附近的美國農田和房地產,限制中國獲取美國敏感(特別是人工智慧)、「新興和基礎技術」(emerging and foundational technologies)領域的人才與業務。川普亦考慮限制美國退休基金及大學捐贈基金對中國的投資。

美中俄博弈的新格局

 若過去的拜登政府是結合盟友,牽制中國、俄羅斯,現在的川普則是對盟友、中國課徵高關稅,爭取與俄羅斯直接對話結束烏克蘭戰爭。北京知道川普不好惹,又掌控國際話語權,習近平與川普的交手不見得可以得勝;川普的前恭後倨,或前倨後恭,更無法抓準;而中國國內觀眾看待最高領導人的交易手腕也是一項考驗。相較於川普的彈性、教父型霸氣、充分施展美國的國力與影響力,習近平的考慮因素較多,幕僚對「川習會」需要有較多的議題鋪陳與時間準備。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