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俄烏戰爭成為世人高度關注的焦點,因為其顯示出涉及戰爭的不同面向。(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戰法週期縮短及其挑戰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俄羅斯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俄烏戰爭成為世人高度關注的焦點,因為其顯示出戰爭所涉及的不同面向,而值得作為國際關係和軍事研究的案例供我們深入研究。烏克蘭戰爭是以陸戰為主的戰爭,新的武器和新的作戰概念在這場戰爭裡進行測試。媒體特別報導了各種廉價或多功能的無人機被大量運用在烏克蘭戰場,即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烏克蘭戰場上有另外一個趨勢值得我們深思。有西方的研究報告指出,烏克蘭戰場上的戰法壽命週期開始縮短,研究進行當時的壽命週期是兩星期。未來是否再縮短則尚未可知。
烏俄戰場上的戰法壽命週期與軍事創新
「戰法」是一個國軍軍事術語。在概念上,它類似戰術。它是指,對手上擁有的武器裝備構思運用,使武器裝備能發揮到最大效用,並給敵人致命打擊。因此,戰法是武器裝備和運用的結合。因為是武器裝備和運用的結合,所以,當武器裝備的性能改變時,運用方式也必須隨著改變,新的戰法必須被創造出。因此,戰法應該是滾動式呈現,隨著武器裝備和運用概念而變化。這就是戰法壽命週期的概念。
烏克蘭戰場就呈現了戰法壽命週期縮短的新趨勢。當烏克蘭大量運用無人載具創造出戰場的勝利,俄羅斯軍隊就被逼得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想出克制烏方無人機戰法的武器裝備和運用方法,否則俄羅斯軍隊將一直處於下風,俄羅斯將領也面臨被拔官,以及俄羅斯在國際威望將直線下墜之窘境。反過來,如果俄羅斯軍隊做出突破,烏國軍方也必須思考發展新的戰法以保持戰場優勢。
上述戰場需要是烏、俄雙方必須周而復始研發新戰法的契機。研究報告指出,戰法的壽命週期才兩週,這表示烏、俄兩方都想方設法致力於研發新武器裝備和運用方式,以求在戰場上擊潰對方,以及型塑對自己有利的態勢。兩週的戰法壽命週期是非常短的,也反映出雙方勢在必得的決心。
戰法壽命週期縮短對國防管理與臺灣戰略之挑戰
戰法壽命週期縮短對國防管理和組織運作帶來極大的挑戰,尤其使武器裝備發展的建案過程備受挑戰。以我國而言,傳統上,建案須由軍種提出,經過嚴格需求分析和系統分析,再加上軍種內不同兵種資源競爭,一個建案通常需耗費3至5年才能成立。
建案獲得核准,且預算通過後,才能開始進行採購程序。從開始進行採購作業,到武器裝備正式交貨給軍隊,視武器裝備的複雜程度,則又需耗費幾個月到幾年時間。此外,軍方使用單位收到武器裝備後需進行使用訓練,到運用完全純熟又需要幾個月到數年時間。這表示,在傳統的國防管理模式下,從武器裝備獲得,到發展運用方式,從而發展出新戰法,需幾個月到十年的時間。
問題是當戰法壽命週期縮短到兩週時,傳統長週期的建案、採購和訓練絕對是緩不濟急。因此,國防管理和組織必須大幅調整才能因應戰法壽命週期縮短的需要。然而,組織和管理程序的調整是極其困難複雜的工作,需要極高度權威,在正確方向引導下,才能調整成功。
對臺灣而言,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果中國發動對臺灣的戰爭,中國會把戰事拖延到必須處理他們的戰法壽命縮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