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自2016年推動以來,強調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教育與人文交流,在高教領域則發展出多種產學合作機制。(圖片來源:https://www.ner.gov.tw/news/5ad99f9554e92900051f03e5)
新南向政策Plus下的學工爭議
陳尚懋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長
近期,《報導者》與《天下雜誌》相繼針對外籍生與僑生的「學工」現象進行專題報導,引發社會關注與討論。僑務委員會主委更憤而批評《天下雜誌》的報導為「偽專題」,顯示此議題的敏感性與爭議性。然而,學工現象在臺灣並非新鮮事,尤其在少子化影響下,許多私校面臨招生困境,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政府因而在新南向政策的驅動下,推出「擴大吸引與留用僑外生」與「促進國際生來臺及留臺」等政策,達到政府、學校與企業三贏的局面。
新南向政策自2016年推動以來,強調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教育與人文交流,在高教領域則發展出多種產學合作機制,包括:教育部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重點產業系所招生」、「國際專修部」、「新型專班」,以及僑委會的「3+4產攜專班」、「二年制副學士班」、「四年制產學合作學士班」等。這些專班的核心在於兼顧學習與實習,讓經濟條件有限的東南亞學生能透過半工半讀的模式獲取教育機會。因此打工與實習不是原罪,而是政策初衷。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學生成為學工?
招生資訊透明度不足所致之誤解
首先,前端招生資訊的不透明導致許多學生對於來臺求學的實際狀況產生誤解。部分學校未能有效深耕東南亞市場,僅透過當地仲介或人脈招生,這些仲介可能只強調「來臺灣讀書可以賺錢」,而未能確保學生充分理解課程內容與工作負擔,來臺後發現想像與現實的落差。其次,制度本身的設計亦值得檢討。例如,「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允許學生每週最高工時(打工加實習)達46.67小時,甚至已經超過一週五天40小時的全職工時。「學」的角色已被「工」取而代之。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許多臺灣留學生在國外求學時,也透過半工半讀的方式負擔學費與生活費。臺灣當前的政策也是希望透過半工半讀(含實習)的方式,讓經濟條件不佳的東南亞同學有機會來臺留學,進而改善家庭的經濟,甚至改變自己的人生。立意良善但相關政策在推動時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甚至讓部分學校與企業將僑外生視為廉價勞動力。此問題不僅影響學生的受教權,也可能損害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新南向政策延續性不明所致之外交風險
賴清德政府上臺後,對於新南向政策的延續性尚未有明確宣示,導致「新南向政策Plus」的方向模糊,恐怕也將進一步影響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係。此外,政府對於少子化趨勢下的高教政策仍未提出明確因應方案,使得部分私校將東南亞學生視為「救命浮木」,大量招生但卻缺乏後續的管理,導致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反而影響其他正常招生的私校,進一步惡化臺灣高等教育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臺灣駐外處館往後在核發學生簽證時,是否會嚴審而導致濫殺無辜的狀況?使得真的有心想要來臺灣留學的東南亞同學,反因為學工爭議而無法拿到簽證?
綜合而言,學工爭議的本質並非單一政策的錯誤,而是政府、學校、企業多方因素交錯的結果。臺灣政府應當從制度面著手改革,包括強化招生資訊透明度、縮短學生工時、確保學生的學習與工作平衡,同時也應重新檢討新南向政策Plus,以維持臺灣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